云霞育儿网

法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公开喊话:中国拒绝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   当地时间7月28

法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公开喊话:中国拒绝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   当地时间7月28日到29日,中美经贸团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展开了第三轮会谈。中方牵头人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则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   按理说,这种级别的会谈怎么也得谈个几天几夜,结果就一天半匆匆结束了。   中方会后表示,双方就经贸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还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继续推动美方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二是同意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计划在约90天后再次会晤,并承诺就贸易和经济问题及时沟通。可美方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贝森特会后对外表态,回避了关税细节,反而把焦点引向中国采购伊朗和俄罗斯石油的问题,称“中国购买了90%的伊朗石油,我们对此表示关注”。   他还暗示,如果中国不能满足美国的要求,不排除将对华关税提高至100%甚至更高的可能性,强调关税是否飙升到三位数将由总统特朗普决定。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方代表在谈判中提出,要求中国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否则就加征关税。这明摆着是在拿石油问题做文章,想借此在谈判中施压。   为什么美方会突然把石油问题拎出来呢?这背后其实有更深层的考量。一方面,美国国内能源产业正面临稀土短缺的困境。   美国军工企业洛马公司的财报显示,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个月生产,而本土的稀土分离厂要到2025年才能投产。   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加工的主导者,掌握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美方想通过谈判换取中方在稀土出口上的让步。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近期一直在推动“对等关税”政策,试图通过高关税迫使其他国家在贸易协议中让步。   此前美国已经与欧盟、日本等达成协议,要求他们增加对美投资、购买美国能源和军备。   现在轮到中国,美方自然想故技重施,把石油问题当作筹码,要求中国不仅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还要加大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尤其是能源产品。   不过,中方显然不吃这一套。从谈判结果来看,中方虽然同意继续延长关税缓冲期,但在核心问题上没有让步。中国代表团在谈判现场明确表示,中国有足够的市场回旋空间,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也强调,中方对美芬太尼反制仍然有效,任何形式的施压胁迫对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这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谈可以,但得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谈,想靠威胁占便宜,门都没有。   这时候,法国媒体的反应就显得有点“司马昭之心”了。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高声质问:中国这么硬,双方的峰会还开得成吗?还把石油问题拎出来,好像中美关系的所有希望,都系在中国会不会一脚踹开俄罗斯的油罐车上。   其实,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西方对中国能源政策的焦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近年来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日益紧密,2024年中俄原油贸易量达到创纪录的5800万吨。   这种合作不仅稳定了中国的能源供应,也让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找到了经济突破口。   法国媒体之所以揪住石油问题不放,说白了是担心中国在能源上的“不妥协”会打破西方主导的能源格局,进而影响他们的战略利益。 但中国的能源政策从来都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和国际规则制定的。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中国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是正常的经贸往来,符合国际法和市场原则,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而且,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除了俄罗斯,还从沙特、伊朗、伊拉克等国进口石油,美国想通过“卡脖子”来迫使中国让步,根本行不通。   就像中方在谈判中回应的那样:选择购买谁的石油是我们自己的事,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再看看特朗普这边。这位美国总统的谈判风格向来是“极限施压”加“反复无常”。   他一方面对谈判结果表示“非常好”,另一方面又暗示可能拖延至8月12日关税缓冲期截止前做出决定,并威胁对购买俄石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关税制裁。   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其实是想在最后时刻再捞点好处。但中方显然已经摸透了他的套路,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这场谈判的背后,其实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美国想通过关税和能源问题遏制中国发展,而中国则以坚定的立场捍卫自身利益。法国媒体的质疑,不过是这场博弈中的一个小插曲。   中美关系的未来,绝不是靠一两场谈判就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找到合作共赢的平衡点。   就像中方一直强调的那样,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如果美方始终抱着“美国优先”的心态,一味地施压和讹诈,那么不仅中美关系难以改善,全球经济也会受到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