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肾结石:预防胜于治疗

肾结石(KidneyStones)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全球约10%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肾结石的困扰。我国泌尿系结石整体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肾结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将从肾结石的形成原因、常见类型、典型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科普。

肾结石的主要成因

肾结石是尿液中的矿物质和盐类在肾脏内结晶形成的坚硬沉积物。它们大小不一,小如沙粒,大如拳头,甚至有些呈鹿角状满布肾脏。当结石较小时,可能随尿液自然排出;但如果结石较大或卡在尿路中,就会引起剧烈疼痛、感染甚至肾功能损害。肾结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饮食因素尤其是高盐饮食,体内大量盐分会增加尿钙排泄,而尿钙则是尿中结晶的主要成分;高动物蛋白(红肉、海鲜)所导致尿酸水平的升高,会增加尿酸结石形成风险,如果患者饮水不足则会导致尿液浓缩,矿物质更容易结晶,从而使结石更易发生。除饮食因素外,代谢与疾病因素如肥胖、糖尿病、痛风等,由于体内尿酸聚集,从而引起血尿酸升高,增加尿酸结石风险。

除上述几点外,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结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这可能与气候和地理因素有关,如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东南亚)的高温导致脱水,尿液浓缩,增加尿液浓度,使得结石发病率增加。

肾结石的常见类型

根据化学成分,肾结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最常见的是草酸钙结石,约占86.7%,主要晶体组成部分是一水草酸钙及二水草酸钙,其发生的原因与饮食等有较大联系,其中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坚果、巧克力)和高钙尿症(尿钙排泄过多)是主要诱发因素。其次是磷酸铵镁结石,其与尿路感染像是“孪生兄弟”般共存,特别是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并且其生长迅速,可能形成“鹿角形结石”,将整个肾脏堵塞,严重影响肾功能。再次是有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结石,虽然少见,但其带来的危害不得不让人引起重视,这就是尿酸结石。尿酸结石的形成与高嘌呤饮食(如红肉、海鲜)相关,常见于痛风、糖尿病患者或长期脱水人群。最后一种就是胱氨酸结石,是一类罕见的结石,与遗传性疾病相关。

肾结石症状因结石大小和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表现包括剧烈腰痛(肾绞痛,表现为突发单侧腰部或下腹部剧痛,可能放射至腹股沟,疼痛呈阵发式,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血尿(肉眼或镜下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恶心、呕吐,发热、寒战,肾积水等。

如何诊断和治疗肾结石?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肾结石,医生通常会建议做以下检查:首先是尿液检查,检测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等,随后是血液检查以评估肾功能、钙、尿酸水平。当然,诊断肾结石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B超由于其无辐射、无痛、方便等优势,作为肾结石的首选检查,但B超因分辨率较差等影响,所以对于B超难以确诊的肾结石,往往通过CT扫描来明确。

肾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排石,主要适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