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党的建设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突出三大信号,即大力稳预期、大力抓改革、大力谋长远。
会议在总结上半年工作时,突出强调了协调各方维护市场稳定,加强市场内生机制建设等成果。同时,也对反腐败工作表态,强调“针对性加强公权力监督制约和警示教育”。这表明,促进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是工作主旋律,同时要刀刃向内,加强对证监会系统公权力的约束。
关于下半年工作部署,首先是加强预期管理。而加强预期管理,既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市场的短板弱项和影响市场发展的积极因素,又要全力加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诚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政策协调有序实施,都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有力条件和宏观基础;资本市场估值修复具备基本面条件和政策条件,也具备资金条件。但是,如果监管失效,监管信号失灵,那么,即使有好的条件和基础,也难以形成好的市场效果。因此,加强预期管理,是近期也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务须持续做好的重大工作。
第二、三、四、五项工作,总体上都属于市场建设的具体部署。无论是科创板、创业板改革,还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队伍的市场化建设、让市场价值和投资需求更好地对接吻合,还是提升监管执法的效能,防控资本市场风险,其本质都是完善市场机制、夯实市场基础,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进一步增进法治化、市场化水平。
所谓“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本质是消化前期过度发行的包袱。要用市场化的办法,通过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再造一批上市公司,淘汰一批上市公司,出清低质量资产。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打击各类利益输送和“混水摸鱼”的违法犯罪行为。而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首要的是让市场环境更加澄澈,市场环境好,长线资金自然来。严监管和防风险,重在公正执法。公正执法是市场最大的信誉,必须持之以恒。
第六项工作是关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从大逻辑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发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相比,存在一些特殊性,对外开放需要更加系统的研究和谋划。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外部力量并不会自动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甚至会进行阻滞,并内外结合进行阻滞。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着必要的斗争。
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具体方式方法来看,开放外资机构参与本土市场交易,给予其国民待遇,建立和完善离岸市场的系统化机制,与国际资本在离岸市场更多的交互和合作,是实现资本市场跨境合作、开放合作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具体指标、具体比例”,没有必要发布或者渲染这些数据,而应当强调中国本土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友好对接和有序流通。这是重要的预期建设,不可忽视。
第七项工作是“增强资本市场重大问题研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监管需要”。客观来说,我国资本市场创立近35年来,对资本市场的机制研究、市场研究、制度研究、政治环境研究、中外合作研究,是比较虚弱的。现在强调这一点,犹未为晚,但是,搞好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需要跋山涉水。
资本市场研究不仅指股票债券等产品的研究,也不仅指交易所、证监会、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机制的研究,也不仅指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研究,而是统筹内外、统筹法治与市场、统筹政治与经济、统筹行政权力与专业治理的研究。总之,要切实谋长远。资本市场是人民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不能被资本绑架。希望资本市场研究系统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机制,解放思想,增强政治性,真正发挥服务大局的功能。
祝愿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强大,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风向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