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消费!”海南女子去餐厅吃饭,因为不想喝酒便点了一壶椰子水,没曾想,一结账竟然花了608元,饭店说一个椰子38元,这杯椰子水是用16个椰子做出来的,一共608元,有什么的问题。这可把女子气坏了,觉得餐厅没有事先告知,于是就将这家餐厅举报了!
“服务员说38元一扎,结账却要608元!”女子怎么也没想到,一顿普通的聚餐竟成了糟心经历。
女子带着5位朋友在海口九点半粤宴臻品餐厅用餐,原本1100元的菜品消费还算合理,但最后账单却飙升至1790元——问题就出在那16个“天价椰子”上。
当晚8点多,女子一行人因有人不能喝酒,便想点些清爽饮品。看到邻桌都在喝椰子水,服务员报价“38元”时,所有人都理解为“一扎38元”。
连续点了3扎后,大家还夸赞椰子水香醇解腻,直到次日核对账单才发现,所谓“38元”竟是一个椰子的单价,3扎用了16个椰子合计608元。
“这分明是诱导消费!”女子气愤地表示,服务员从未说明“一扎=5个椰子”,而餐厅老板坚称菜单明码标价,还强调用的是“泰国进口椰子”。
双方争执不下,王女士最终要求退还充值卡余额,发誓再也不踏进这家店。
类似消费纠纷并不少见,去年三亚某海鲜馆就因“38元/个”的鲍鱼结账时变成“38元/克”被投诉。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商家会利用“计量单位模糊化”套路:把“每份/每扎”说成“单价”,等消费者发现时为时已晚。
明码标价确实是底线,但商家也得有点服务良心,菜单上写‘38 元 / 个’,可客人询问时为啥不直接说‘一扎需要用 5 个,总价 190 元’?
尤其是看到客人连点 3 扎,明显对价格有误解,这时候提醒一句能少多少纠纷?赚钱得赚在明处,靠信息差坑熟客,迟早把口碑做烂。
这事儿核心是‘消费知情权’的边界问题,服务员说‘38 元’时,客人理解的是‘一扎 38 元’,商家认为是‘一个 38 元’,这种认知偏差完全可以通过一句话避免。
餐饮行业讲究回头客,尤其是女子还是充值会员,就因为没多嘴解释一句,不仅丢了熟客,还闹得全网议论,这损失可比退几百块钱大多了。”
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外就餐时,别被“大概”“差不多”的说辞糊弄,您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消费陷阱?来评论区说说您的经历,让更多人避坑!
信源:直播海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