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6年毛主席乘专机回京,刚下飞机就对刘亚楼说:这下露馅了吧? “1956年

1956年毛主席乘专机回京,刚下飞机就对刘亚楼说:这下露馅了吧? “1956年6月4日19点05分,塔台还有消息吗?”值班报务员压低嗓子冲刘亚楼问道。指挥大厅里只能听见电报机的“噼啪”声,谁也不敢大口喘气,生怕错过那一道久违的呼号。 两小时前,毛主席的里—2专机从广州北上,原计划绕过衡水后便直切北京西郊机场,可天公并不配合。高空雷雨系统突然铺成一堵黑墙,主、副两机跟地面全部失联。与其说大家担心技术,不如说是在为自己心头那一丝“万一”打鼓——主席年过六旬,一旦空中出事,后果不敢想。 镁光灯下的毛主席其实并不排斥坐飞机。恰恰相反,他用“坐给飞行员看”这种方式,为刚组建不久的空军打气。新中国航空资产里最抢眼的就是苏联援助的里—2、伊尔—14。里—2性能算不上先进,却胜在熟。刘亚楼那天原本想用伊尔—14,可飞行员“手感”不足,他琢磨半天还是咬牙挑了两架里—2:8205当主机,8203当先导。 5月南下广州是主席首次乘国产机队执飞。起飞前,他拍拍刘亚楼肩膀,“咱自己培养的飞行员,心里踏实。”结果一路气流闹腾,飞机晃得像筛。别人吓得脸白,主席却悠闲地翻书,还和警卫李银桥逗嘴:“这就算按摩啦!”八个小时落地,他第一句是:“真快,当天就到珠江边。”所有人笑得像出了一身汗。 视察完华南,返程的戏份更紧张。河北上空的雷暴群几乎堵死直线路径,机长胡萍和领航员对照简陋气象图只看出一句话:往里钻必翻车。于是他扭把向东折返沧州,再从天津门户切回。机上高度表不停跳,机腹被气流拍得“咚咚”响,毛主席放下书看看窗外,淡定一句:“今晚不用开电扇了,够凉快。” 19点17分,塔台终于捕捉到主机呼叫信号,刘亚楼按住耳机,嘴角抖了抖,“好!保持航向零七五!”十五分钟后,机轮触地。舱门一开,刘亚楼快步冲到舷梯口,拍着胸口:“主席,可把我吓坏了。”毛主席笑眯眯扫了他一眼,“你不是说我们飞行员还嫩吗?这下露馅了吧?”一句话,把满场的紧张瞬间化解。 这场空中惊魂让中央加了几条安全规程:非必要尽量走火车。但主席不买账。1957年到1958年,他仍连续二十多次登上伊尔—14。理由很简单——“空军需要我示范。” 一年后,归国华侨蔡演威的故事成为军中谈资。7月1日,北京到杭州,气象预报提示徐州—南京段有雷暴。刘亚楼劝:“换日子吧。”主席摆手:“小雨淋不坏人。”蔡演威记得很清:临起飞,司令悄悄问他,“真稳吗?”他回一句,“硬闯不行,但绕是绕得开的。” 飞机钻进厚云时下起中雨,仪表灯映得驾驶舱一片幽蓝。刘亚楼又跑来探头,蔡演威摊手:“云层不厚,就是闷。”抵达杭州大雨倾盆,跑道积水过轮。蔡演威加速入场,重落地带起一串水雾。客舱里掌声哗啦响,毛主席哈哈大笑:“闷归闷,总算比绿皮车省时。”他下机后得知机长是南洋归侨,便握手说:“海外赤子,顶得住风浪。” 时间推到1967年夏。武汉事件让中央调度进入应急模式,王进忠在天津东郊机库接到15分钟起飞命令,连航路都没来得及批。三架伊尔—18载着两百多名警卫向汉口插去。周总理夜里在王家墩临时布阵,等命令、改命令,飞机螺旋桨频转频停,机组只能原地蹲守。 凌晨,“主席要动”三个字从电话另一端飘来,王进忠破例让两名副驾驶顶班,自己亲自握杆。毛主席登机前还与余立金低声聊了几句,看不出疲态。飞机升空后,他推门进驾驶舱,问:“上海有多远?”王进忠答:“八百公里,一小时出头。”主席再问速度,又点点头离开。短短几句家常,却让紧绷的神经松了半截。 虹桥机场灯火阑珊,伊尔—18落地时跑道已经封闭警戒。机轮刚停稳,毛主席脚步轻快地走向舷梯,一扫夜色倦意。那次之后,他再未乘机。王进忠说,“想来是觉得空军已经可以自立,不必再用他来打气。” 不得不说,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空中插曲,才让草创年代的中国空军积攒了底气:能飞远,也能飞险;能护长空,更能护领袖。毛主席一句“露馅了”,露出的不是短板,而是底牌——我们的飞行员,顶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