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与北约逐渐认清,俄罗斯的最后希望系于中国。俄罗斯明确表示,若获得中国军事援助,战争不会陷入当前僵局。 欧洲对俄实施能源禁运,最终自食恶果:德国工厂因天然气短缺大量停工,法国民众承受着高企的电价压力。而俄罗斯东边与中国的管道天然气输送量持续增长,南边还与伊朗签订新的油气合作协议,西方的能源封锁并未得逞。 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军工、能源、融资等领域均对中国存在依赖。西方对俄实施芯片禁运后,中国半导体企业通过第三国向俄提供关键部件,保障了T-90坦克火控系统等装备的正常运行;中国无人机从大疆到彩虹系列,为俄罗斯在战场应用提供了助力。 经济层面,西方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后,中国CIPS系统承担了其30%的国际贸易结算,中俄本币互换进展顺利,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卢布和人民币结算占比已接近美元。 中国虽秉持中立立场,实则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中俄在能源、粮食、科技领域深度绑定:俄罗斯小麦经中欧班列转口中东,绕开西方封锁;“一带一路”为俄罗斯在中亚开辟新通道,加剧中约东翼压力。 俄罗斯导弹库存依赖中国稀土供应,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以一票否决权阻滞西方对俄制裁决议通过。同时,中国保持战略平衡,既购买俄罗斯的油气,又与欧洲开展绿色能源合作。 俄乌战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俄罗斯将希望寄托于中国,而中国的战略意图深远。中俄联合巡航传递出亚太事务不容北约干涉的信号,这已使美国印太盟友体系产生动摇。 如今显而易见的是,俄罗斯的战争体系与中国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国的“间接支持”作用是关键。俄罗斯关于“军事援助可破僵局”的表述,实则是在提示西方:彻底孤立俄罗斯,需先过中国这一关。未来战局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战略平衡策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