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东方,海浪奔腾,深蓝无垠,万象归航。7月11日,当第21个中国航海日的钟声敲响,当郑和下西洋620年的历史回响与新时代交响,河南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血脉的土地,正以“向海而行”的豪迈姿态,在千年水脉上续写通江达海的新篇章——周口港的汽笛声里,千吨货轮载着金黄的麦浪沿沙颍河南下,直抵长江口。这幅“内陆有舟楫,天涯若比邻”的图景,正是河南这片不沿边、不靠海的中原大地,以千年水脉为笔、以通江达海为墨,书写的新时代航海故事。
水是中原的命脉,更是突破困局的钥匙。“居天地之中”的河南,天生与水共舞。翻开河南的地理版图,四大流域在此交汇,十一条大河织成水网。两千年前,鸿沟运河让黄河与淮河握手言欢;隋唐大运河的“人字骨架”,托起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盛景。这些,无一不印证着:水运是流淌在中原血脉中的经济命脉。老辈人常说“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水运这条看不见的经济命脉,从来都是河南繁荣发展的底色。可一个时期,当铁路公路呼啸而至,曾经占货运量半壁江山的河道,在车轮扬尘中沉寂了。不沿边、不靠海的地理宿命,像一道紧箍咒。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末,河南水运运量尚占全社会总运量的48%,而今却成为“空铁水公”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明显短板。这种落差,恰似黄河改道后,需要重新疏通脉络、激活动能。
向水图强,补的是短板,闯的是新路。水流到哪里,生机就涌向哪里。曾几何时,随着铁路公路飞驰向前,河南水运一度慢了下来。但蛰伏不是退场,蓄力只为更远航行。这几年,河南攥紧通江达海的钥匙,在淮河之畔、沙颍河边掀起建设热潮。信阳固始的淮河航道工地上,机器轰鸣不休,有报道说,今年年底1000吨级船舶就能常态化通航;周口港的13个2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加速成长,年底投用后年吞吐量将破千万标箱。从中央部署优化水运网络,到河南推出“11246”工程——三年千亿投资,打造四条通江达海大动脉、六大现代港口。数字是不会说谎的:2024年全省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近三成,集装箱装卸量突破10万标箱——这些上扬的曲线,记录着内陆腹地追赶“海洋节奏”的坚定脚步。
水运兴则物流畅,航道通则产业兴。为何河南要“死磕”内河航运?有人算过一笔账:水运成本是铁路的1/2、公路的1/5、航空的1/20;一艘千吨级货轮的运力,抵得上15节火车皮或30辆大卡车。当常州港的万吨纽曼粉通过内河驳船直达周口港,物流成本直降60%时,这场“以水代陆”的物流革命,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这就是水运的魔力——不仅能让货物“坐快船、降成本”,更能像磁石一样吸引产业集聚。漯河港旁,光电企业、冷链研究院相继落地;周口港边,69家物流贸易企业扎堆入驻,临港生态圈加速成形。正如专家所言,内河航运让内陆实现了“沿海化”,河南正沿着沙颍河、淮河,把经济腹地的“产”与沿海市场的“销”紧紧连在一起,让交通链变成物流链,再串起产业链。河南的布局远不止于此。周口港中心港区13个2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南阳港唐河新野港区6个500吨级泊位……这些“钢铁巨人”的崛起,不仅是航道等级的提升,更是产业链的重塑。
通江达海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开放发展的新起点。从国家战略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描绘的“陆海双向、内外畅通”水运体系,河南的实践正是生动注脚;从区域竞合看,当浙江打造“航运浙江”、江苏建设“水运江苏”、广西推进平陆运河时,河南以“一纵三横九支”航道为骨架,把中原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圈在了朋友圈里。未来,每年4200万吨货物将通过铁水联运出海,170亿元物流成本得以节省,870万吨碳排量持续降低——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生态账、民生账,当物流成本降低,商品价格更亲民;当碳排放减少,蓝天白云更常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河南正以水运为纽带,重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点。沙颍河、淮河成为衔接中原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的“水上高速”,唐白河航道打通武汉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走廊。当内陆省份通过运河实现“沿海化”,当沿海经济通过水运向内陆延伸,一个“陆海双向、内外畅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成型。这种“点线面”结合的布局,不仅解决了“不沿边、不靠海”的地理局限,更通过水运将中原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可云所言:“内河航运让内陆省份实现了沿海化,承接了沿海经济的辐射。”
从历史到现代,从物流到产业,从区域到国家,河南的内河航运复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跃迁。夕阳下的沙颍河,货船灯火如流动的星河。老船工哼起了新编的号子:“六百年前帆影在,今日中原再出海......”河南用实践证明:地理的边界,从不是发展的边界。循水向海,这条承载文明的千年水脉,正奔向更加壮阔的深蓝。(大河网河声评论员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