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一位农民因没钱住宾馆,只好在沙漠里搭个塑料布过夜,没想到,他由此
2005年,山西一位农民因没钱住宾馆,只好在沙漠里搭个塑料布过夜,没想到,他由此发明了“无水植树”技术,还获得了专利,甚至走向了国际市场!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2005年,田新明在新疆沙漠边缘搭起一块塑料布,在风沙里熬过了一个寒夜,这天晚上他没钱住旅馆,就在沙丘背风处架了几根木棍,把塑料布拉起来当帐篷。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偶然的露宿,让他看见了沙漠中潜藏的水分,也让他走上了一条和别人都不一样的种树路。他醒来的时候是凌晨,帐篷四周都结着薄霜,塑料布内侧也有不少水珠,这些水珠不多,但从空气里慢慢凝结出来,顺着布滑到地上,他蹲着看了很久,发现这不是偶然。沙漠虽然白天很热,晚上温度一下子就降下来,空气里的水汽就会凝结成水,这些水不像雨水那么明显,但数量稳定。想到这些,他心里突然一震,以前在沙漠种树,一直靠水车送水,几十公里来一趟,成本高得离谱,有时候一晚上风沙刮过,成片树苗就全没了,那时候他一直想,能不能让树自己找水活下去。这个想法他早在1991年就有了,那年他17岁,从山西去了内蒙古,跟着一支造林队下到阿拉善沙漠,他学历不高,家里穷,父母去世得早,没办法继续读书,造林是他能做的最踏实的活。他亲眼看过水浇下去,苗子却没活的情景,他也试过背水、挖坑、栽苗,每棵树要耗掉一桶水,树是栽下了,但往往第二年一查,能活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每次清点,他都觉得心里难受,干了这么多活,最后成了白忙,他想过很多办法,翻阅种树的书,到现场试验不同树种,但一直没找到真正有用的方法。塑料布上的水珠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回家后,他用旧布、沙袋做了几个实验,他在沙地里挖坑,种上苗子,在两侧各放一个装满沙子的塑料袋,袋子封闭好,外层压实。他白天记录温度变化,晚上观察袋子表面,发现塑料袋上确实会形成冷凝水,温度降下来,空气中的水汽就在袋子内侧结成小珠,慢慢渗进土里,给树苗提供水分。他开始不断调整塑料袋的材质、大小、厚度,试了几十种组合,找到了能承受高温、透气但不透水的材料。2011年,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自己的专利申请,名叫“无水冷凝植树结构”,他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科研团队,靠的是在沙漠里的观察和一张一张试验数据。他不是科学家,但他靠自己积累出来的经验,建立了一整套靠温差收集水汽、滋养树苗的植树方法,这套方法不用浇水,也不用管网喷灌,完全依靠昼夜温差产生的水汽。2012年,他在阿拉善自费设立了一个试验田,种了500株梭梭树,没有浇水,也没有铺水管,只是在树苗两侧各埋了两个塑料袋,次年春天,他回来清点,活下来的有486株,成活率超过97%。这个结果让他很有信心,他带着数据找林业部门,请他们一起评估,之后几年,这项技术被推广到了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地区,用这套方法种下的树超过了300万棵,平均每棵树的成本从20元降到了不到2元。塑料袋的环保问题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找到化工厂,设计出一种使用年限为9年的新型高分子材料袋子,用完后能回收处理,不留白色垃圾。这种材料还能二次利用,环保又耐用,随着技术逐渐成熟,他又在一些地方推广直接播种耐旱树种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再依赖育苗移植,而是将种子直接撒播,成本更低,成活率仍旧不差。2019年,一些中东国家注意到了这项技术,卡塔尔、沙特等地的专家来到了阿拉善,实地查看了试验田的树苗成活情况。他们在自己的沙漠里也试验了田新明的方法,用袋子种下200棵树苗,一年后全部存活,之后,这项技术开始进入中东市场,被写入多个国家的绿化项目中,阿联酋甚至将其列入国家“2050绿带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他并没有因此出名,几乎没有出现在媒体上,即使有记者找到他,他也大多拒绝采访,他说自己不善言谈,只是想把树种好。他的村子里,村口多了几排新树,冬天冷风吹过,塑料袋在阳光下闪着光,他还在种树,他知道,这些水珠虽小,却能撑起一棵树的命。过去三十年,田新明走过西北的六个省份,在沙漠里来回奔波,种下了希望,他靠着一次寒夜里的发现,把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他用一张塑料布看见了沙漠里的水,也用几十年时间把水一点点“种”进了黄沙,他没念过多少书,也不会说大道理,但他做的事,正悄悄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源:中国日报网——沙漠绿洲的缔造者:田新明与无水植树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