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2年,国民革命军军长刘峙的父亲,被村中恶霸活生生打死,刘峙返回家乡,看到杀

1932年,国民革命军军长刘峙的父亲,被村中恶霸活生生打死,刘峙返回家乡,看到杀父仇人,村民劝他手刃杀父仇人,刘峙表示:都过去了,我看开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提到刘峙,大家就会想到淮海战役、长腿将军、福将、剿总司令这些名号。 然而,他的人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美好。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然而,刘峙在碰到自己的仇人的时候,却说出了令人意料的话。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 1892年,刘峙出生在吉安的一个农家,尚在襁褓之中,命运便给予他致命一击。 父亲刘文吉因稻田灌溉水源之争,与邻村地主发生激烈冲突,竟被对方活活打死在这座小石桥下,尸骨无存。 未满周岁的刘峙,从此失去了父亲。 孤儿寡母的日子,生活彻底陷入了绝境。 母亲胡氏带着他流落吉安县城,在爆竹店帮工维生,后改嫁店主。 然而好景不长,继父病故,胡氏再度守寡。 为求活路,她携子改嫁一位名叫黄小山的卸任清军统带。 黄小山移防湖南时,胡氏因故未能随行,年幼的刘峙便随黄小山远赴湖南泸溪,由黄的原配唐氏抚养。 寄人篱下的童年,虽有书可读,但其中的冷暖辛酸、身为“拖油瓶”的卑微与隐忍,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 命运的转机始于投笔从戎。 1907年,16岁的刘峙考入了竞争激烈的湖南陆军小学,成为班上唯一的外地人,饱受排挤。 他选择以“宽容大度,不争不抢”的中庸之道应对,性格雏形由此奠定。 此后,他辗转武昌陆军第三中学,亲历辛亥革命浪潮后,选择加入了学生军,又历经“二次革命”失败,最终于1915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军旅生涯的初期并不顺遂,在冀东巡防营任见习排长时遭排挤,一度黯然回乡,却受尽乡邻白眼,愤而再度南下,投奔广东护国军,从基层军官一步步爬升。 1920年,他投靠陈炯明,1924年成为黄埔军校教官,由此获得蒋介石的赏识。 北伐战争中,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率部屡立战功,从师长、军长一路晋升至第一集团军总指挥,1935年获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因其作战常有好运相伴,部下归心,被军中誉为“福将”。 此时的他,已是手握重兵、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1932年,刘峙的生母胡氏在开封病逝。 他带着母亲的棺材,准备将母亲安葬在故乡,中国人讲究的就是落叶归根。 当他走到那座吞噬了父亲生命的小石桥,积压数十年的悲怆瞬间决堤。 他独自跪倒在桥头,任泪水肆意流淌。 这不仅是对亡母的哀悼,更是对从未谋面、惨死于此的生父迟到了四十年的祭奠。 此情此景,勾起了乡民们尘封的记忆。 当那位当年行凶、如今垂垂老矣的恶霸被指认出来时,群情激愤。 血亲被害,凶手在侧,手握生杀大权的将军,为父报仇天经地义。 所有人似乎都在等着这位大将军,手刃仇人 然而,刘峙的选择震惊了所有人。 那句“都过去了,我看开了”,并非懦弱的逃避,而是历经生死淬炼后的复杂领悟。 最终,刘峙选择了以德报怨的方式处理这段血仇。 他没有惩罚凶手,而是出资在父亲遇害处修建了一座新桥和一座供路人歇脚的凉亭。 这既是对亡父的纪念,也是以建设代替破坏,用善意化解仇恨的象征性举动。 此举在家乡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赞其胸怀宽广,有人讥其懦弱无能。 历史对刘峙的评价充满矛盾。 他早年的“福将”光环在北伐后逐渐暗淡。 抗日战争中,他因指挥不力、屡屡败退,被讥为“长腿将军”。 1948年淮海战役,他作为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指挥失误频出,导致55万精锐全军覆没。 战败后他弃军而逃,从“福将”跌入“猪将军”的深渊。 1949年后,他流亡香港、印尼,一度穷困潦倒,靠妻子教书和自己在华侨学校授课维生。 1953年被蒋介石召回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闲职,1971年病逝于台中。 这位将军在故乡的秋风中,默默翻过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主要信源:(搜狐网——流落海外的国民党“福将”刘峙:两次被抢,堂堂上将沦为小学老师)

评论列表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1
2025-07-07 10:27
好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