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这是左宗棠19岁参加乡试时的考卷,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院。有意思的是这考卷开头要列出

这是左宗棠19岁参加乡试时的考卷,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院。有意思的是这考卷开头要列出祖宗三代及自己的情况。不知道是何用意?是表示对祖先的崇敬还是相当于现在的政审?还有就是,这份卷开始被判:欠通顺。原因是左宗棠并没有按照八股的范式写。幸运的是被主考徐法绩从遗卷中捡出来,判为第18名!左宗棠也因此而中举,迈出了功名之路的关键一步!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的大招,从隋唐开始,到清朝已经是老套路了。考试分四级: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过童子试是秀才,乡试中了是举人,会试过了成贡士,最后殿试皇帝点名,弄个进士,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听起来挺公平吧?靠笔杆子吃饭,可这制度不光看才华,还带着浓浓的儒家味儿,讲究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清朝时,科举已经成了朝廷控制人才、稳固统治的工具,规矩多得让人头晕。 这份考卷一上来就列出左宗棠祖宗三代的情况,乍一看挺奇怪的。其实这不是他想显摆,而是科举考试的硬性要求。清朝科举特别看重考生的家庭背景,得证明你家世清白,没啥乱七八糟的前科。这习惯从古代宗法制度来的,家族名声跟个人前途挂钩。写祖宗三代,既是对家族的尊重,也有审查的意思。说白了,跟现在的政审有点像,确保你政治上靠得住,品行没问题。要是祖上有人犯过事儿,抱歉,你可能连考场都进不去。 左宗棠这份卷子差点没过关,因为考官胡鉴给了个“欠通顺”的评语。这话听着轻飘飘,可在当时几乎是判了死刑。科举考试得写八股文,这玩意儿有固定套路:起承转合、对仗工整,像写诗一样讲究格式。左宗棠19岁,年轻气盛,文章立意高,想法多,可惜没按八股文的框框来,文风有点散乱。胡鉴一看,不符合规矩,直接打了个“欠通顺”。这评价反映了科举对格式的变态要求,才华再大,不按套路出牌也得吃瘪。 幸好有主考官徐法绩,不然左宗棠可能就没戏了。清朝科举有个“搜遗”的规矩,就是从落选的卷子里再挑一遍,看有没有漏网之鱼。徐法绩翻到左宗棠的卷子,觉得这小子虽然不守规矩,但文章有料,才华藏不住。他力排众议,想把他捞上来。可胡鉴死活不松口,坚持“欠通顺”没错。僵持不下时,胡鉴突然病逝,事情有了转机。徐法绩联合其他考官,巡抚吴荣光也点头认可,最终改了评语,左宗棠挤进第18名举人。这运气,真是天上掉馅饼。 中举是左宗棠功名路的起点,但这路可不平坦。他后来三次考会试都没中,进士梦碎了。可他没泄气,干脆不走科举这条独木桥,转头钻研实用学问,像农业、兵法、地理,啥都学。太平天国起义时Pl天国起义后,他被湖南巡抚看中,进了湘军,从幕僚干起,靠真本事一步步爬上去。后来当上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收复新疆,搞洋务运动,建船政学堂,成了晚清中兴名臣。1885年,他在福州去世,73岁,谥号“文襄”。从“欠通顺”的考卷到国家栋梁,这一步举人身份,算是他逆袭的敲门砖。 科举制度看着公平,实际上门槛不低。先得有钱有闲读书,穷人家孩子基本没戏。考试内容全是儒家经典,八股文还要求死记硬背加格式化写作,限制了创新。左宗棠的例子就很典型,他有才华却差点被形式卡住。好处是,它确实挖出不少人才,像左宗棠这种偏才也能靠“搜遗”翻身。可弊端也明显,太死板,埋没了不少不擅长八股的能人。再加上家族背景审查,又给普通人加了道坎。 左宗棠考卷开头列祖宗三代,不光是形式上的规矩,更反映了清朝对家族和忠诚的看重。那时候,个人不是独立的,家族背景直接影响仕途。这跟现代政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确保当官的人靠得住。左宗棠能中举,既靠才华,也靠运气和徐法绩的赏识,说明科举不全是硬实力,人情和偶然性也掺了一脚。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35
用户12xxx35 3
2025-07-06 20:13
清代一半科举取士给三代没当过官的平民子弟。
用户17xxx58
用户17xxx58 1
2025-07-06 20:02
不管怎样说,左公总有天佑、才能保中华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