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不敢动古巴?美国敢招惹俄罗斯,也敢惹怒伊朗,但对古巴却一直心有余悸,从60年代往后就一直不敢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古巴那里吃了太多亏。 回溯历史,1961年4月17日凌晨,堪称美国在古巴的一场“滑铁卢”——“猪湾事件”爆发。 美国中情局精心训练并武装了约1500名古巴流亡分子组成雇佣军,妄图登陆古巴南部的猪湾,颠覆古巴革命政权。 美军甚至出动舰艇和轰炸机支援地面行动,本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却被古巴狠狠打脸。在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出色指挥下,古巴仅用66个小时就将入侵者打得落花流水。这场惨败,不仅让美国颜面尽失,还促使古巴进一步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后,美国并未善罢甘休,又多次策划针对古巴领导人的暗杀行动。据英国电视台纪录片《638次暗杀卡斯特罗》揭露,美国中情局对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展开了多达638次暗杀。 手段更是五花八门,从送有毒潜水服,到在贝壳里装炸药、在钢笔里下毒、在雪茄中添加毒药或炸药等,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这些计划无一例外全部落空,卡斯特罗一次次躲过暗杀,让美国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如此多的失败尝试,让美国在对古巴采取极端行动时不得不慎之又慎。 除了军事与暗杀行动的失利,美国对古巴实施的经济制裁同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962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法令,正式对古巴实施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企图从经济上扼杀古巴,让其政权崩溃,重新回到美国势力范围。 1996年,美国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案》,将打击范围扩大到与古巴有经济往来的外国公司,制裁力度达到顶点。 但古巴并没有如美国所愿倒下。尽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古巴民众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可古巴政府和人民顽强抵抗。 多年来,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封锁,美国却一意孤行。然而,美国的制裁未能摧毁古巴,反而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的广泛批评,使美国在国际舆论场陷入被动。 再者,古巴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让美国投鼠忌器。古巴距离美国本土极近,一旦双方爆发战争,战火极有可能迅速蔓延至美国南部核心区域。 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极力避免本土卷入大规模战火,当年日本偷袭夏威夷的珍珠港事件,就让美国耿耿于怀。如今,古巴拥有能够打到美国南部的导弹,若美国对古巴动武,古巴势必会奋起反击,将导弹射向美国本土,这是美国绝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另外,美国在古巴领土上设有关塔那摩军事基地,该基地是美国最大海外军事基地之一,对古巴形成一定威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像是一把双刃剑。古巴对美国在该基地的存在极为不满,一直谋求收回主权。 若美国对古巴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关塔那摩军事基地极有可能成为古巴攻击目标,陷入危险境地。而且,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家后院,本就不希望后院起火。古巴在拉丁美洲有着一定影响力,若美国对古巴动武,可能引发其他拉美国家联合反对,使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变得被动,这也是美国不敢轻易动手的重要考量。 种种过往的挫折与现实的顾虑,让美国即便对古巴恨得牙痒痒,却始终不敢轻易发动战争。美国在古巴问题上的小心翼翼,也从侧面反映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并非一味的强硬就能解决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