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接到“求救”请求,王外长火速表态
近期,据环球网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援乌“意愿联盟”峰会后,呼吁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作用,将中国推至舆论焦点。在此情形下,中国面临着“救不救”的艰难抉择。
马克龙(资料图)
俄乌冲突自爆发以来,已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北约持续东扩,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空间,乌克兰欲加入北约成为冲突的导火索。俄罗斯为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不得不采取特别军事行动。冲突爆发后,双方在多个地区展开激烈交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乌克兰的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无数民众流离失所。
在这场冲突中,欧洲处境尴尬。欧洲内部利益诉求分歧明显,德国、意大利等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考量,对直接军事介入俄乌冲突持谨慎态度。而法国试图展现“欧洲领导力”,积极推动对乌援助,甚至抛出派兵进驻乌克兰的提议,这一主张引发了欧洲内部的争议。此外,欧洲在防务安全上长期依赖北约,难以真正实现战略自主。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和行动,也让欧洲国家深感不安。美国一方面加大对乌军事援助,另一方面通过能源贸易等手段影响欧洲,使得欧洲在俄乌冲突中陷入两难困境。
马克龙(资料图)
一直以来,中国在国际争端中始终秉持和平解决的理念,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坚持“四个应该”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切实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重视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全力支持和平解决冲突的努力。中国与巴西等国发起的“和平之友”小组,已推动俄乌进行了12轮非正式接触。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对此报道甚少,但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证实,这些接触对缓解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在国际援助方面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援建坦赞铁路时,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增进了中非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在巴基斯坦遭遇自然灾害时,中国迅速提供大量救灾物资和救援力量,帮助巴基斯坦民众渡过难关,巩固了中巴之间的“铁杆”友谊。
但如果拒绝援助,也会带来一系列后果。以斯洛伐克为例,该国拒绝援助乌克兰战机后,与西方部分国家关系变得紧张,在国际舆论场上面临一定压力,其在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对中国而言,若拒绝在乌克兰问题上提供某种形式的帮助,可能会被部分西方国家歪曲解读,影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也可能对中欧关系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马克龙(资料图)
若中国对乌克兰提供援助,现实难题也不容忽视。首先,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能源等领域合作紧密,2024年中俄能源贸易额突破1900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量18%。在援助乌克兰时,如何平衡与俄罗斯的关系成为关键问题。其次,确保援助能够真正推动和平进程而非加剧冲突,也是一大挑战。如果援助物资被用于军事对抗,不仅违背中国的初衷,还可能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面对复杂局面,王毅外长明确表态,中国乐见各方为和平解决俄乌冲突所做的努力,呼吁各方通过对话和谈判,找到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框架,以实现欧洲的长治久安。这一表态再次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推动和平解决争端的大国担当。
在接到“求救”请求后,中国需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审慎做出决策。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未来也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俄乌冲突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