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早就提示限速! 小米汽车事故:智驾和电池真是“原罪”吗?
凤凰网实地探访事故路段后,发现了一个细节。施工方早早设置了限速标志,道路警示清晰可见,但涉事驾驶员却似乎视而不见,错过了关键的减速时机。然而,网络上,家属和网友的怒火却几乎全部倾泻向小米汽车,尤其是它的智驾系统和电池安全,仿佛这两者才是悲剧的“罪魁祸首”。

智驾被骂“虚假宣传”,但责任真的全在它吗?
小米的智能驾驶宣传确实铺天盖地,什么“高阶辅助”“精准识别”,听起来像是未来科技。但现实是,目前的智驾技术远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水平,哪怕是特斯拉的FSD,也明确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
这次事故中,如果驾驶员过度依赖智驾,忽略了路况变化,那责任该如何划分?智驾是辅助,不是替身。就像你买了一把锋利的菜刀,切菜时割到手,怪刀太锋利?还是怪自己没拿稳?
更何况,智驾的局限性早就被反复强调——复杂路况识别不准、施工路段易出错、极端天气可能失效。如果车主完全放手让系统操作,那无异于把自己的命交给一个还在学习阶段的“实习生”。

电池安全争议:一撞就燃?还是被妖魔化了?
事故发生后,电池安全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小米电池一撞就热失控”的说法迅速蔓延,但电动车碰撞起火并非小米独有,特斯拉、蔚来、比亚迪都曾因类似事件上过热搜。
电池安全的核心在于结构防护和热管理,而不是“绝对不起火”。燃油车碰撞后也可能漏油燃烧,但舆论对电动车的容忍度似乎更低。如果事故撞击力度足够大,任何电池都可能受损,关键是企业是否在电池包防护、散热设计上做到了行业标准以上。

家属和网友的“甩锅心理”:悲痛需要出口
在悲剧发生后,家属的愤怒和悲痛需要一个宣泄口,而车企往往成为最显眼的靶子。指责厂商,比承认“人为疏忽”更容易被接受,尤其是在涉及赔偿问题时。
但安全驾驶的终极责任,始终在驾驶员自己。再先进的智驾,也不能替代人的判断;再坚固的电池,也扛不住极端撞击。真正的安全,来自于警惕性、遵守交规和对技术的理性认知,而不是盲目相信宣传。
技术无罪,滥用才是问题
智驾和电池技术本身并非“原罪”,问题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如果车主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如果企业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误解,那悲剧就可能重演。
技术应该让人更安全,而不是更麻痹。无论是车企还是用户,都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驾驶的核心,永远是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