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以色列没有打醒阿拉伯人,却打醒了中国人!
自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战争的硝烟和死亡的阴影已经遮蔽了巴勒斯坦人平静的生活,尤其是对中国民众来说,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冲突似乎打破了我们对现代战争的种种幻想和对和平的憧憬。
取材于网络
这场战争让人愤怒也让人警觉,更让世界又一次看到了战争的冷酷无情,而这场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以色列没有打醒阿拉伯人却打醒了中国人,那这到底是为什么?
取材于网络
国际政治的残酷巴以冲突从1947年联合国提出分治方案以来,至今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复杂性与痛苦让这场冲突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争斗,而是横跨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和多个历史阶段。
取材于网络
长期的冲突和不断的战争让巴勒斯坦的土地几乎在不断被侵蚀,阿拉伯世界的努力也屡屡遭遇挫折,以色列的军事扩张、犹太定居点的扩展以及对巴勒斯坦的占领,使得巴勒斯坦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深受压迫。
取材于网络
更重要的,这场冲突的残酷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体现在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深入人心,而各方国际力量的介入和干预又让这场冲突更加扑朔迷离,早期的和谈,诸如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曾一度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但由于以色列对定居点扩建的持续推进,和谈总是难以落地。
取材于网络
每一次的破裂都让冲突的火种更加难以扑灭,就如同加沙地带如今的情形,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战争摧残,成千上万的平民死于空袭、炮火与饥荒,战争的根源仿佛永远无法解决,冲突的持续让人深感无助,就连作为巴勒斯坦靠山的“阿拉伯世界”也熟视无睹,为什么?
取材于网络
苦难遭漠视巴勒斯坦的苦难是这场冲突最直接的体现,无论是死亡,还是无法抵挡的疾病与饥饿都让人饱受煎熬,以色列的空袭已经不仅仅是军事打击,更是对生活的摧残——医院被摧毁,民众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几乎断绝,而这些苦难的承受者正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取材于网络
出人意料的是,“阿拉伯世界”的反应似乎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坚决,毕竟历史上阿拉伯国家曾一度团结在一起力图抵抗以色列的侵略,但今天阿拉伯世界好像变了,他们大多在面对巴勒斯坦的苦难时反而表现出一种“绥靖”态度。
取材于网络
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他们公开表达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与同情;另一方面,他们与以色列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却在悄然进行,这种“双标”行为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冲突中的作用愈发微弱。
阿拉伯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亚伯拉罕协议》的履行,多个阿拉伯国家还与以色列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也日益增多,而这也是阿拉伯国家“漠视”的根本原因,他们之间更多的国家开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非道义,他们采取沉默甚至妥协的态度。
取材于网络
虽说面对以军持续的军事侵略,这些国家有过口头谴责,但也仅仅只是“口头”而已,缺乏实质性行动,这样的表态不仅让巴勒斯坦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也让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感到更加有底气,甚至可以说他们将巴勒斯坦人置于更深的痛苦境地,那么,究竟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打醒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中国人?
取材于网络
中国的共情与觉醒巴勒斯坦的苦难和阿拉伯世界的无力令中国民众深感震惊,虽然巴以冲突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国,但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对全球其他地区的灾难视而不见,特别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今天全球局势的变化再次让我们警觉。
取材于网络
作为一个曾经被侵略和压迫的民族,我们如今最擅长的就是反思,从现实中吸取教训,再作为这场冲突的“旁观者”,中国对巴勒斯坦人民经受苦难有着深深的共情,毕竟我们也曾经历过百年的屈辱,饱受外敌侵略,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生命和土地都被践踏。
取材于网络
今天的中国,凭借着崛起与复兴拥有了更强大的国家力量,正如战争苦难所揭示的那样——国际政治中,强者的意志往往主宰了全球局势,这种“强者逻辑”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即便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也难以改变不公的局面,更意味着只有强大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尊严。
“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取材于网络
真理与正义往往无法战胜强权,很多中国人意识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极端重要性,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存在于大炮射程之内,我们深知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变强,才有可能在国际动荡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而真正拥有话语权。
取材于网络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时代不同了,面对复杂冷酷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要敢于出击,善于反抗,而中国如今的崛起也正是对屈辱历史的最好回应,作为全球大国,中国要在现实中吸取教训,在历史中汲取经验,居安思危,同时我们还必须时刻坚定自己的立场与底线,守护好前辈为我们打下来的江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