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崩塌?从"格力女王"到争议焦点,"霸总"董明珠为什么跌落神坛
她曾连续16次荣登《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榜单,亦曾多次因言论引发争议而登上网络热搜。

她曾荣膺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女性CEO榜首,却也因部分争议性表述屡遭舆论嘲讽。例如其关于人才培养费用赔偿的言论,以及“绝不用海归派,因其中存在间谍”等观点,均引发广泛讨论。
董明珠执掌格力电器长达18年,成功带领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使格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空调制造商。
然而,其在产品设计风格及用人策略方面的争议,致使负面话题多年来始终围绕其身。71岁的董明珠依旧活跃在舆论的风口浪尖,鲜少有企业家能像她这般保持20年的高关注度,且始终处于毁誉参半的境地。

这位曾经的商界“大女主”已年逾古稀,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董明珠光环不再?昔日备受瞩目的“霸道总裁”形象,又为何难以契合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

提及董明珠,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不同形象:她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杰出女企业家,是力挽狂澜、带领格力电器走出困境的“铁娘子”,秉持“抓品质是一项长期不懈工作”的理念;但也有人将她视为频繁因争议言论登上热搜的公众人物,如“流氓新人”“想休息就辞职”等言论,以及与亲手培养的下属分道扬镳等事件,都引发热议。

在一系列引发争议的事件后,董明珠再次将个人品牌与格力深度绑定,大力推广“董明珠健康家”线下门店,此举再度招致全网嘲讽。
今年3月中旬,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出席“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开业仪式。活动现场,71岁的她精神矍铄,对未来规划充满信心,提出要开设1万家此类门店。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表示,希望通过新门店打破消费者对格力“只做空调”的固有认知,并借助董明珠个人品牌吸引更多客户。然而,董明珠个人品牌能否真正为企业带来消费增长,值得探讨。

早在十年前,格力便已开启品牌延伸尝试。2015年,格力进军手机市场,初代手机将董明珠的头像与签名设为开机画面,这一设计成为当年网络热议话题。面对网友质疑,董明珠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表示,此举并非为节省广告费用,而是为向消费者明确其作为格力手机创始人的身份,体现对消费者的尊重。她更曾豪言,格力手机将在三年内超越小米,并成为世界第一。

格力手机开机动画
但那时正值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苹果推出经典机型iPhone6S及Plus,小米也在千元机市场密集推出5款产品,覆盖多档价位。
相较之下,格力手机因性能表现欠佳、3300元的定价过高,市场销售遇冷,甚至被曝出滞销二十多万台,还存在强制员工购买的情况。
回顾这段历程,2015年或许正是董明珠光环开始褪色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铁娘子”是形容董明珠的高频词汇,人们对她36岁入职格力、三年创造销售奇迹(个人销售额占公司总额20%)、成功追回42万元货款等事迹津津乐道。
在她的带领下,格力电器连续11年在空调产销量、营业收入、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位居全国首位。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格力曾多次面临骨干员工流失、财务管理漏洞等危机,其中销售团队集体离职事件尤为严峻。
而在每一次力挽狂澜的历程中,董明珠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经历堪称现实版的创业传奇。但在此后的十年间,随着董明珠个人品牌在格力商业版图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张,从2019年注册“董明珠的店”,到2024年推出“美味空调”,再到如今成立“董明珠健康家”,每一次创新尝试都伴随着质疑与嘲讽。
这些现象不禁引发思考:董明珠究竟为何会陷入如今的舆论困境?探寻答案,或许需要从格力面临的“中年危机”入手分析。
自1991年创立至今,格力电器已走过34年发展历程。1995年,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经营部部长,推出“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及“淡季返利”政策,推动企业在发展初期实现高速增长,收入增速一度达到130%。
2001年,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总裁,在其带领下,格力发展迅猛,11年内成为中国首家营收突破千亿元的家电上市企业。2012年,格力正式开启多元化发展战略,董明珠多次公开表示,要向市场证明格力的业务范畴不仅局限于空调,企业已具备全屋智能家电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产品线涵盖电饭煲、冰箱、净水机等。
然而,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格力对空调业务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品牌营销与董明珠个人深度绑定,导致企业收入结构单一、潜在客户群体有限,多元化发展成效未达预期。格力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企业营收增长近乎停滞,空调业务收入占比仍超过70%。


此外,2016年,董明珠不顾中小股东反对,发表“五年不分红”言论,并主导收购新能源企业珠海银隆,为格力带来沉重负担。
2021年,格力斥资18.28亿元收购银隆30.47%股权成为控股股东,但在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期间,银隆账面净资产缩水超22亿元。多年来,董明珠带领格力涉足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预制菜设备等多个领域,但造车计划最终失败,芯片业务投入巨额资金却未取得显著成果,被网友调侃为“除空调外,其他业务均为爱发电”。
进入2024年,与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稳步提升、稳居中国白色家电行业首位的美的,以及聚焦高端品牌与海外市场的海尔相比,格力电器的核心竞争力依旧集中在空调业务及董明珠个人品牌。
随着房地产行业红利消退、空调市场逐渐饱和,格力陷入“中年危机”,这一困境折射出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普遍性挑战。
在此背景下,董明珠的强势管理风格与扩张策略,已无法像30年前那样为企业带来突破性变革。

纵观董明珠的职业生涯,性格特质与管理风格始终保持稳定。
这些特质在企业发展初期,助力她带领格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在当下,却使其与舆论环境产生矛盾。
多年来,董明珠在格力推行军事化管理模式,秉持“市场是抢来的,企业生存靠竞争”的理念,对员工管理严格,对犯错员工毫不留情,即便在直播等公开场合也直言不讳。她难以理解当代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以及35岁职场危机问题,认为“不适应企业要求可选择创业”,并提出“有贡献才有收入,不应单纯谈工资”等观点。虽然她曾在采访中补充说明,“挣钱不应该成为唯一的人生目标,更不能为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但此类言论依然引发广泛争议。

董明珠未能充分意识到,依靠艰苦奋斗实现阶层跃升的时代背景已发生变化。当下,年轻群体更倾向于亲和力强、善于与员工互动的企业管理者,如在网络平台与网友互动的青年企业家,或是因表情包走红网络的海尔总裁周云杰,而对高高在上、强势管理的领导者接受度降低。
这位年逾古稀仍保持每日工作15小时高强度工作节奏的女企业家,在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运作的博弈中,展现出中国企业家的多面性。她既被业内人士誉为“制造业活化石”,也因个人管理风格与企业发展规律的冲突备受批评。
在格力电器深陷“中年危机”的当下,董明珠的战略决策与管理方式仍在接受市场与舆论的双重检验。而真正检验一位企业家的伟大与韧性的时刻,或许正是企业面临危机的关键时期。
文本内容源自@镜相工作室的视频内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