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事故人格化思考:让用户感受到人味,却找不到具体是哪个人
小米/雷军模式的"人企合一"困局
1. 算法时代的CEO明星化
当雷军在B站跳《Are You OK》收获上千万播放时,他的个人品牌已经超越了企业品牌,完成了从企业家到顶流明星的转型。这种强烈的个人IP绑定,确实让小米节省了数十亿的营销费用,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即品牌的成败与创始人的形象深度绑定,既可以带来信任红利,也可能在危机时引发更强烈的舆论反噬。
2. 分享欲的反噬机制
雷军在微博上的年均发布量超过1500条,几乎每天4条,这种高频互动增强了用户的情感连接,但也隐藏着风险。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表明:人们对熟悉的公众人物会赋予更高的道德期待,而一旦他们未能达到这些期待,失望感也会成倍增长。小米近期的舆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点——消费者对普通企业的错误可能会宽容一些,但对一个具有强烈人格化特征的品牌(尤其是其创始人已高度拟人化的品牌),容错空间会大大缩小。
什么是品牌人格化?
品牌人格化,简单来说,就是赋予品牌像人一样的特质——性格、情感、价值观和表达方式,让消费者在与品牌的互动中,感受到它的“个性”。比如,你可能会觉得苹果(Apple)是创新、自由和艺术的象征,耐克(Nike)代表着坚持与胜利,而星巴克(Starbucks)则充满了温暖与社交氛围,华为,你找不到任正非的身影,过去家喻户晓的联想,柳传志更是“屏幕后大哥”,等等很多案例。
品牌人格化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情感上与品牌产生共鸣,并对品牌产生信任感。与其把品牌视为一个冰冷的商业实体,消费者更倾向于与“有温度”的品牌互动——就像和一个熟悉的朋友交流一样。
为什么最好的品牌人格化,并不依赖于具体的“人”?
很多品牌在塑造品牌形象时,会依赖特定的个人,比如创始人、代言人或某个KOL(关键意见领袖)来代表品牌。但最成功的品牌人格化,并不一定要绑定在具体的某个人身上,而是要让消费者感受到一种“集体的人格”,一种品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人性温度。
1. 让品牌成为一种体验,而非一个个体
最成功的品牌人格化,不是依赖某个特定的人,而是通过一致的品牌调性、视觉、语言、互动方式等,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存在感”。比如,迪士尼(Disney)代表着童年、梦想与魔法,但你能说出是谁在与你对话吗?LV(路易威登)女孩第一个梦包包,我也找不到当我买第一支LV的时候,是哪个“人”吸引了我。品牌的体验本身就是它的“人格”。
2. 规避个体风险,增强品牌稳定性
如果品牌过度依赖某个具体的个人,尤其是创始人或代言人,那么一旦该个人的形象崩塌或品牌与其解绑,消费者可能会对品牌产生不信任。就像许多品牌在代言人出现争议时,不得不迅速更换策略,甚至面临品牌形象的巨大冲击。
而如果品牌本身就具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它将不再依赖单一的“人”,而是通过自身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样的品牌能在市场中保持更强的稳定性,因为它的存在不依赖任何一个人的形象或行为,而是建立在产品、服务和消费者认同上。
例如,使用KOC(关键意见消费者)作为品牌的代言人而非单一的名人,可以有效避免品牌过度依赖某个个人。KOC通过真实的分享和感受,能够与消费者建立深层的信任关系,并且这种信任是基于群体智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而非某个具体人物的个性魅力。KOC的影响力来自于他们的诚信和持续性,而不是单一的明星效应。因此,即使某个KOC的影响力消失,品牌依然能够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稳固地位。因为KOC就是品牌的“集体的人格”。
3. 让品牌“无处不在”,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真正优秀的品牌人格化,不是让消费者觉得品牌是某个人在与他们交流,而是让他们觉得品牌已经深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比如,MUJI(无印良品)传递的是“极简、自然、品质”的理念,但它并不依赖某个名人/KOL来塑造这个形象,而是通过产品设计、门店氛围、宣传语言等,构建出整体的品牌人格。
如何打造“无形却有温度”的品牌人格?
1. 统一的品牌语言和沟通方式
品牌的“说话方式”会影响消费者对其个性的感知。无论是广告文案、社交媒体互动,还是客服对话,品牌都需要保持一致的语言风格,让消费者能自然地感受到品牌的个性。例如,小红书的文案风格充满“分享感”,让人感觉像朋友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广告营销。
2. 真实的品牌价值观,而非空洞口号
品牌的价值观不应该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该体现在产品、服务、企业行为等方方面面。例如,Patagonia一直倡导环保理念,不仅在广告中表达这一点,还通过实际行动(如使用可持续材料、捐赠环保组织)来强化品牌的人格特质。
3. 让品牌行为本身成为“人格化”的表达
一个真正有温度的品牌,不仅仅是在宣传时展现出亲和力,而是在每个细节中都流露出对用户的关怀。例如,海底捞的贴心服务,已经让消费者不再关注它的广告或代言人,而是记住了品牌带来的温暖体验。
结语:品牌人格化的最高境界,是让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记住你
最好的品牌人格化,不是通过一个特定的“人”来赋予品牌个性,而是让品牌本身渗透出一种鲜明的性格,让消费者感受到温度,而又说不清具体是谁在与他们交流。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力,让品牌真正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
在未来,品牌不再只是商品的提供者,而是价值观的表达者、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用户情感的连接点。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格化品牌,将不仅仅是被消费的对象,而是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值得信赖的朋友”。
而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力量,恰恰体现在他们与品牌建立的这种无形但深刻的连接。他们通过真实、直接的互动,使品牌在人群中持续传播和影响。这种由用户驱动的品牌人格化,不仅仅让品牌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也使品牌在人们的心中拥有了一个难以替代的“人性化面孔”,无论是在广告、社交媒体还是口碑传播中,KOC的声音都在悄然扩散,成为品牌强大影响力的一部分。
作者 | 赵灵慧 管理学博士,《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新书作者, 法国商学院“社交媒体管理”教授,品牌数字营销专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