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5所高校新增3D打印本科专业,全国已达23所
导读:随着3D打印在航空航天、医疗、汽车等领域的加速应用,高校正加快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增材制造工程”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融合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数字制造、计算机建模等多领域知识,正在成为高校主动对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抓手。
2025年4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备案结果,“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代码080217T)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热度,新增设专业点5个,全国总数达到23个。
2021年 | 新乡学院
2022年 | 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铜陵学院、蚌埠学院、文华学院、西安思源学院
2023年 | 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西华大学
2024年 | 成都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
2025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北大学、济宁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兰州工业学院
其中,除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211高校外,其余高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高校。这也充分体现出“增材制造工程”专业高度贴近工程实践、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特征。
从地理区域来看,目前“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在中部、华东、西北形成主要聚集区。华东地区为最大集群,设点高校8所,超总数的1/3,这与该区域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密切相关。此外,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包括了四所,显示出地方政府和高校对3D打印技术产业化前景的认可。
自2021年2月10日教育部将“增材制造工程”正式新增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该专业迅速被全国多所高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首家开设该专业的新乡学院起步,到2025年,全国设点高校已增至23所,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区域、跨多层次的增材制造本科教育网络。
据相关研究预测,到2027年,我国增材制造领域的人才缺口有望扩大至10至20万人,其中高端工程师、设备操作员及跨学科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紧迫。这一趋势对高校的专业建设质量、师资储备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我们期待有更多高校加入“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共同推动我国3D打印人才体系不断壮大、持续升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