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看懂临期食品:不是“过期垃圾”,是有前提的安全 对普通人来说,临期食品是超市货架上的“性价比诱惑”——半价的牛奶、打折的面包、促销的零食,标签上“距保质期不足1个月”的字样,总让人纠结:到底能不能吃?其实核心答案很简单:在规定条件下储存,临期≠不安全。 首先得分清两个关键概念:保质期是“最佳食用期”,不是“变质临界线”。比如保质期6个月的饼干,临期时口感可能稍差,但只要没受潮、没异味,就符合安全标准;而变质是食物发生微生物超标、成分改变,和是否临期没有绝对关联。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说明,临期食品只要合规储存、包装完好,就能正常销售食用,这给普通人吃了颗“定心丸”。 临期食品的安全,关键在“储存是否到位”。超市冷柜里的临期酸奶,若全程没断冷链,过期前3天仍可放心喝;但货架上暴晒的临期饮料、包装破损的临期坚果,哪怕没到保质期,也可能滋生细菌。就像家里的冰箱,若温度达标,临期肉类冷冻后仍能安全食用,这和超市的储存逻辑是一样的。 还要警惕“伪临期”陷阱。有些商家会篡改生产日期,把过期食品伪装成临期品;还有些临期食品虽没过期,但已出现涨袋、漏油、发霉等问题。2023年多地曝光“临期食品翻新”事件,提醒我们:买临期食品不能只看价格,要仔细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清晰,避开“三无临期品”。 对普通人而言,临期食品是省钱的好选择,但不是“闭眼冲”的福利。只要守住“正规渠道购买+检查包装状态+确认储存条件”这三条线,临期食品就是安全又划算的选择。毕竟对精打细算的我们来说,既不想浪费食物,也不想为了省钱损害健康——这正是看待临期食品最实在的态度。
普通人看懂临期食品:不是“过期垃圾”,是有前提的安全 对普通人来说,临期食品
小小鱼游啊游
2025-11-11 18:06: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