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看懂德国对华贸易调整:不是翻脸,是现实逼出来的平衡 对德国普通人来说,对华贸易政策调整从不是抽象的外交辞令,而是工厂里的岗位、超市里的物价、钱包里的收入——核心是在“离不开的合作”与“躲不开的风险”之间找平衡。 最直接的诱因是供应链“卡脖子”焦虑。德国汽车、新能源等产业高度依赖稀土,而镝、铽等关键原料几乎全靠中国供应。2024年底中国调整稀土、锗等出口管制后,欧洲订单延迟、产业恐慌,有研究显示,若供应中断,德国400万个工作岗位、9%的GDP将受威胁,这让普通工人和企业主都坐不住了。 美国的压力也让德国左右为难。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重启“美国优先”,对欧洲汽车加征关税,导致德国对美汽车出口暴跌56%,而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前8个月双边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一边是盟友施压“脱钩”,一边是民生依赖的大市场,德国只能用“去风险”替代“断往来”。 自身战略转向是深层原因。俄乌冲突后,德国因依赖外部能源损失200亿欧元,彻底看清“依附他人”的风险。2024年欧盟出台《欧洲国防工业战略》,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德国总理明确呼吁“欧洲不做附庸”,对华贸易调整正是这一“战略自主”的体现——既要通过《欧洲芯片法案》保住高端制造竞争力,又要成立专家委员会审查贸易安全,避免被大国博弈裹挟。 对德国普通人而言,这不是要和中国“翻脸”:家里的汽车可能仍靠中国市场支撑,超市里的中国商品仍不可或缺。政策调整的本质,是想在不丢合作红利的前提下,给就业和经济上“双保险”。毕竟对普通人来说,不管是“对华依赖”还是“盲目脱钩”,只要影响到工作和生活,都是不愿看到的结果——这正是德国政策调整背后最朴素的民生考量。
普通人看懂德国对华贸易调整:不是翻脸,是现实逼出来的平衡 对德国普通人来说,
小小鱼游啊游
2025-11-11 18:06:3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