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扶阳派,但喜欢用大剂量附子。 门诊有位患者说,每次看我开出那么大剂量的附

向薇谈养 2025-10-23 09:48:51

我不是扶阳派,但喜欢用大剂量附子。 门诊有位患者说,每次看我开出那么大剂量的附子、桂枝、肉桂之类的药,效果又不错,就认为我是个很厉害的“扶阳派”。也有患者看了我写的文章,觉得我敢于扶助阳气,自己也想用这样的大剂量药,慕名而来。 我都会向他们解释:首先,我不是扶阳派;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扶阳。比如有些患者,虽然阳气亏虚、肾精亏损,但也不能一味扶阳。因为他们不仅阳气不足,阴液也亏虚了。这时候如果只扶阳,反而会加剧失衡——阳气得不到阴液的滋养,易成为无根之阳浮越于外,人就会更烦躁、手脚心发热更明显、上火症状更重。 还有一些患者,来看诊时虽然很怕冷,手伸出来也是凉的,但舌头却很厚腻的。这时候如果用附子、熟地这类药去补阳气,是很难补进去的,因为中焦堵着湿浊,一补就壅滞,得先通开脾胃的湿浊,才能进行下一步调理。 正因为体内有不同程度的壅堵,所以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都需要经过几次调方,才能让机体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这有一个过程,没法马上完成。一些患者希望一次看诊就能让所有症状都好转,除了病情较轻的可以做到,其他那些积累了十几年、二三十年的问题,怎么可能十天内彻底解决呢? 我只是“有是证,用是方”,并不依赖某一个派别或套路。要是那样,就把自己限制住了,也限制了患者治疗的可能。门诊有个类风湿患者,畏寒怕冷,按理说应该散寒祛湿补阳。但他来找我前,看过火神派的医生,说药开得特别多,煮出来跟粥一样浓,结果喝完身体也没暖和起来,还腹泻了。 而我以健运脾阳为主,先调他的脾胃、去湿浊。复诊时他说,没想到我这样的方式才管用,吃完药手居然暖起来了,关节疼痛也减轻不少,这就是脾主四肢的道理——先通脾胃,脾阳起来了,再补肾阳,得有个顺序。 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辨证分析,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处理,并不是不论谁来,都一套方子、一个套路横扫过去。你看到我这段时间附子用得多,是因为最近这类患者多;如果来个燥热阳亢的,我可能就用滋阴、补肝阴的药了,那我不又成了“滋阴派”? 不可否认,中医的流派和治法很多。不同流派的形成,往往基于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某个地区的人容易得某种病,那里的医生就擅长用某些药——你看四川有火神派,到了江浙就成了清热滋阴的温病派。只不过一些后人把这些流派当成头衔和站队,戴在自己头上。 现在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繁,各地体质互相交融,开方已经不能固守单一流派了,因为人的体质千变万化。就像前几天一位湖南人,来深圳之后身体反而变好了——其实是他阳虚,喜欢温暖,就不像很多湖南人爱吃辣、来深圳就上火,需要清湿热。 流派不是重点,辨证才是关键,在我看来,开方最重要的是精准。辨证准确,熟悉经典,才能选对方向。方剂有千万种组成,但不是每一种都适合每位患者。精准选药,让每一味药都切实针对病情发挥作用——能治好病,就是好方子;否则,就啥也不是。 大家认同我的说法吗?

0 阅读:87
向薇谈养

向薇谈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