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还被捧成‘神仙’,现在做什么都像错的”—— 近期不少人替小米和雷军抱不平,觉得当下的舆论风波对他们太苛刻。但真相是,小米如今面对的争议,其实只是行业竞争的 “前菜”,更激烈的挑战还在后面。 这种从“封神”到“质疑”的舆论反转,背后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和信任裂缝。2025年3月底,小米SU7在安徽发生一起致命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后爆燃致三名乘客不幸遇难。事故中“车门疑似无法打开”的细节,以及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未能触发的问题,瞬间点燃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集体焦虑。这起悲剧让小米宣传的“智能驾驶”从最大卖点变成了追责焦点,也彻底暴露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其安全容错率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存在天壤之别。 舆论的严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小米此前“流量营销”模式在汽车行业的必然反噬。雷军个人IP与品牌的深度绑定,曾为小米汽车带来了惊人的预售转化。但当涉及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时,这种高度依赖个人信誉背书的模式就成了“双刃剑”。一系列事件——从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被指宣传与实际不符,到OTA更新后车辆马力被限制需要“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引发的争议——都让用户产生了“营销大于实际”的强烈感受,觉得曾经的“情怀”和信任被透支了。危机初期官方的“沉默应对”或“程序化回应”,进一步加剧了信任滑坡。 认为舆论对小米“太苛刻”的观点,可能低估了汽车产业的本质规律。汽车是几万个零部件的系统集成,关乎用户生命安全,其复杂度和责任边界远非手机可比。在消费电子领域或许能被接受的“宣传话术”或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直接照搬到汽车行业时,必然遭遇“安全”这根红线的严格审视。小米SU7用极短时间实现从发布到量产交付,创造了“地表最快”的交付纪录,但这种“狂飙”速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必要的安全冗余验证和品控打磨,是公众质疑的核心。 眼下看似的“风暴”,对志在跨界造车的小米而言,或许真的只是“前菜”。更激烈的挑战深植于行业竞争与自身模式之中。小米正同时进行“手机+AIoT+汽车”三线作战,这种“掀桌式扩张”虽然短期能抢占市场,但也让它几乎站在了整个行业的对立面,成为“行业公敌”。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很容易引发“围剿共识”,缺乏盟友的小米自然成为舆论攻击的众矢之的。与此同时,小米汽车的盈利困境已然显现,根据2024年财报,其造车业务全年亏损62亿元,单车最高亏损达6.6万元。在手机业务面临增长乏力与高端化困境的背景下,持续为汽车业务“输血”将面临巨大压力。 小米未来的道路注定充满挑战。它需要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从“流量优先、营销驱动”的消费电子思维,彻底转向“安全至上、敬畏工业”的汽车制造逻辑。这意味着必须放弃那些在手机行业屡试不爽的套路,沉下心来构建扎实的研发和技术壁垒,建立透明、负责任的危机应对机制。对于雷军和小米来说,真正的考验不是如何应对当下的舆论风波,而是能否真正敬畏汽车工业的百年规律,将ESG理念(环境、社会和治理)特别是产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深植企业战略内核。毕竟,在汽车领域,安全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评测分数,而是不容有失的生命底线。小米事故 小米汽车之争 小米车祸 小米事件 小米车热议 小米有前途 小米撞人事件 小米车祸现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雷军和他的小米走到了关键的路口。现在网络上黑雷军和小米的博主大量出现,包括很多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