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蔚来”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资本市场上激起千层浪,一度引发市值高达千亿的蔚来股价剧烈波动。 这场诉讼的核心,直指蔚来独特的电池租赁服务(BaaS)模式。GIC指控蔚来通过其参与成立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将用户未来数年需按月支付的电池租金,一次性确认为当期销售收入,从而虚增了收入和利润。GIC认为,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涉嫌误导投资者,并导致其自身蒙受了投资损失。 这起风波并非全新事件,更像是一场“余震”。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2年6月,当时做空机构灰熊研究就发布了报告提出完全相同指控。蔚来当时的反应非常迅速且坚决,他们成立了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独立调查,最终结论是所有指控均无事实依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收到蔚来说明后也未再采取进一步行动。如今GIC的诉讼,很大程度上是重提这份已被蔚来调查并澄清过的旧报告。 仔细看GIC这家起诉方,会发现它的行为模式很有特点。GIC是管理着新加坡国家储备的主权财富基金,资产规模超千亿美元,以稳健和长期投资闻名。然而,它并非资本市场的“沉默者”,公开记录显示,过去几年它曾起诉过高通、英国石油、默克等多家行业巨头。有市场分析师指出,GIC的法律行动往往带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寻求财务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其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在市场波动期通过法律手段对冲潜在投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3月,GIC的20年年化回报率已连续两年低于4%,为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这或许也让其在投资止损方面更具主动性。 这起诉讼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像蔚来BaaS这样的商业模式创新,有时会跑在现有会计准则的前面。收入应该一次性确认还是分期确认,关联方是否构成实质控制,这些都可能成为专业判断上的灰色地带。这场法律纠纷的最终结果,可能会为全球范围内类似的“硬件即服务”模式确立重要的财务处理先例。 市场对这起诉讼的反应相当迅速但或许也说明了其判断:消息曝出当日(10月16日),蔚来股价在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一度暴跌约13%。然而,恐慌并未持续,次日(10月17日)蔚来港股股价就反弹超过5%,市场情绪很快平稳下来。一些机构如大和资本也重申对蔚来的“买入”评级,认为诉讼不影响公司基本面。这种V形走势似乎表明,资本市场更多地将此事视为一场旧闻重提的短期风波,而非颠覆公司价值的新危机。 这场诉讼更像是一面多棱镜,照出了不同的侧面:既有对复杂会计问题的专业性质疑,也有一家大型投资机构在业绩承压下的维权操作;既考验着市场对蔚来商业模式的理解与信任,也预示着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应对的更严格法律审视。对于正全力冲刺四季度盈利目标的蔚来而言,这无疑增加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但其真正的考验,仍在于产品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锻造。蔚来销量 蔚来市值 蔚来公司销量 蔚来营收 蔚来汽车待遇 蔚来bba 蔚来经营 蔚来负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近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蔚来”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资本市场
甜美少女心
2025-10-20 20:39: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