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比亚迪的新车发布会,发现他们不怎么甩公式堆参数了,反而把一堆黑科技往台上一摆,说得跟平时聊天一样,汉L那款车油耗压到2.6升,我看着就觉得,这哪是开发布会,分明是车企在台上比谁更硬气。 比亚迪这场发布会风格转变挺明显的。以前他们喜欢把技术细节掰开揉碎,大讲特讲热效率百分比、电机转速这些硬核参数,听起来更像是一场技术研讨会。现在他们变了,方程豹、仰望U8L鼎世版、海豹07DM-i这几场发布会,技术还是那些牛掰技术,但讲法完全不同了。比如讲方程豹钛7,负责人熊甜波会直接告诉你这些技术能带来什么具体好处,而不是只扔给你一堆专业术语。就连发布会结尾,都开始用“献给每一个在生活中前行,却从未放下热爱的自己”这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话,这在以前的比亚迪发布会上是很难想象的。 这种从“工程师思维”到“用户思维”的切换,效果立竿见影。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未必关心实现“2.6升油耗”的具体技术路径是第五代DM技术还是全速域轮端解耦,更在意的是“这车一箱油能带我跑多远”、“平时用车能省多少钱”。比亚迪现在就是把“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零百加速2.7秒”这种直观感受直接摆出来,让你瞬间get到产品的厉害之处。这比单纯罗列“兆瓦闪充”、“1000V高压架构”更能打动人。 这种“硬气”的背后,确实是比亚迪有了实实在在的技术资本。像汉L搭载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支持兆瓦闪充的全域千伏高压架构,这些硬核技术构成了其“技术暴力美学”的底气。它不需要再声嘶力竭地证明自己,只需平静地展示成果,比如把亏电油耗做到每百公里2.6升,这种实实在在的数据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冲击力。 不过,这种“硬气”的叙事方式也暗藏挑战。当车企把复杂技术过度简化为几个亮眼数据时,可能会让消费者忽略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和长期可靠性。比如“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实际表现能否在所有路况下都如宣传般稳定,兆瓦闪充网络的覆盖进度是否能跟上车辆销售速度,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市场的大量验证。过于强调“硬气”,可能会拉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一旦实际体验有落差,容易引发更大的口碑反噬。 比亚迪的这种转变,其实反映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焦点的变化。行业初期,大家拼的是“我有你没有”的技术有无问题;现在进入成熟期,比拼的是“我有你也有,但我做得更贴心、更好用”的用户体验。比亚迪不再满足于只当技术供应商,而是想成为用户出行生活的伙伴,这从其发布会开始注重“情绪价值”,甚至联合医疗机构开发防晕车功能就能看出来。 从“堆参数”到“聊体验”,比亚迪发布会风格的转变是一次成功的品牌升级尝试。它让冷冰冰的技术拥有了温度,更容易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但这种“硬气”是否能持续,最终还得看这些前沿技术能否经得起日常使用的漫长考验,以及能否真正转化为用户能够感知到的、稳定的价值。比亚迪 汉 比亚迪汉车系 比亚迪汉dm 比亚迪汉l 比亚迪汉DM 汉 比亚迪 比亚迪吐槽 汉DM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比亚迪这波操作太狠了!王传福直接放话,15万以上车型全上9000吨压铸,这哪是升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