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农村小伙刘汉青因“痴迷数学”,放弃哈工大名校学位,孤独钻研30年,没有工作,没有成家,每个月只能靠400块的低保生活,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刘汉清如今居住在江苏兴化老家的一处简陋农舍里,屋顶破损漏光,屋内陈设简单,锅碗瓢盆堆放在角落,床上的被褥早已泛黄变色。 这位60岁的老人没有正式工作,没有积蓄,依靠政府每月发放的400元低保金维持基本生活。 他的日常饮食十分简单,经常是一碗米饭配上些咸菜,偶尔才会买些蔬菜改善伙食。 虽然生活清贫,但他总是保持着平静的神情,仿佛对物质的匮乏并不在意。 而在40多年前,刘汉清曾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天才少年"。 1980年,16岁的他以398.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在那个高考录取率不足8%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时全村人都为他感到骄傲,村长还特意组织了一支送行队伍,敲锣打鼓地将他送到渡口。 刚进入大学时,刘汉清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 作为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他不仅专业课程学得好,还对数学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经常在课余时间钻研数学问题。 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孩子前途无量,将来必定能在材料科学领域有所建树。 然而在大三那年,他在图书馆偶然读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被书中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深深吸引。 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他开始痴迷于数论研究,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数学公式的推导中。 他经常废寝忘食,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 与此同时,他对专业课的兴趣逐渐减弱,开始频繁旷课。 到大四时,他因多门课程不及格而无法毕业。 学校珍惜这个天才学生,特意为他提供了补考机会,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毕业证书。 但刘汉清固执地认为数学研究比毕业证更重要,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 1985年,他因未通过补考而被学校退学。 这个消息传回家乡后,乡亲们都感到十分惋惜,他的父母更是伤心不已。 退学回到家乡后,刘汉清没有找工作,也不愿务农,继续沉迷于数学研究。 他白天躲在屋里演算公式,晚上经常失眠,需要依赖药物才能入睡。 父母多次劝他先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但他始终坚信只要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他靠着父母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整日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相继去世,家庭负担越来越重。 弟媳曾偷偷烧掉他的数学手稿,希望他能回归现实生活,但刘汉清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 他说:"我的计算都在脑子里,不需要纸。" 即便遭遇这样的挫折,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执着。 1990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汉清的论文被发布在国际数学论坛上。 一位挪威数学家看到后提出了质疑,刘汉清兴奋地写了长篇解释,但对方再未回复。 后来,通过同学联系,北大数学教授潘承彪看了他的研究成果,指出"第五页的论点未经证明,下面的论证没有意义"。 这个评价几乎宣告了他研究的终结。 尽管如此,刘汉清仍然没有气馁,他认为"未经证明并非不能证明",只是自己还没找到正确的方法。 2007年,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刘汉清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不得不放弃数学研究,开始依靠政府低保生活。 如今他独自居住在老屋里,每月400元的低保金勉强维持生计。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他表示数学是他的信仰,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刘汉清的故事令人深思。 当年的同学如今有的成为副市长,有的成为航天公司司长,有的成为大学教授,而他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的经历既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也反映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虽然他的数学研究最终未能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仍然令人敬佩。 现在,刘汉清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他仍然会偶尔翻阅数学书籍,但不再像从前那样痴迷。 村里人时常会来看望他,带些生活用品,他也总是微笑着接受这份善意。 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平安健康地生活,偶尔能看看数学书籍就足够了。 主要信源:(环球网——男子痴迷数论研究20年没人认可 如今靠低保度日)
归国养老的“数学教授”太多了,挤占了本土青年学者的空间。现在回国的一帮数学教授
【170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