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军少将率部袭击八路军,却不按套路出牌,贺龙见状,却是笑道:“鬼子不按套路,咱们偏要让他们进圈套!” 主要信源:(人民网党史频道——《“树华北抗战之楷模”的陈庄战斗》) 1939年秋,华北抗日战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伏击战。 这场发生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的战斗,展现了八路军卓越的军事智慧和英勇作战精神。 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在水原义重少将指挥下,企图突袭八路军指挥部,却最终陷入精心设计的包围圈,遭受重创。 这场战役不仅重创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更极大地鼓舞了华北军民的抗日士气。 当时陈庄虽然只是太行山区一个八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却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驻地。 这里设有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边区银行和后方医院,堪称边区的心脏地带。 据晋察冀边区史料记载,当时边区大部分重要机关都驻扎在此,因此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目标。 日军将领水原义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擅长闪电战术,在日军中有"华北奇袭第一人"的称号。 他率领两千余名日伪军,企图以奇袭战术一举摧毁八路军指挥中枢。 9月25日,日军首先占领慈峪镇,制造进攻假象。 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敏锐地识破敌军计谋,决定将计就计。 他派出部队伴攻慈峪,诱使日军做出错误判断。 水原义重果然中计,误判八路军主力已被吸引,便暗中率领主力部队趁夜沿山路直扑陈庄。 他自信地对参谋说:"中国人只会走大路,山路才是我们的战场!" 这番话充分暴露了日军对中国军队的轻视。 贺龙早已看穿日军的意图。 9月20日,八路军侦察部队就发现了日军的异常调动。 贺龙与聂荣臻、关向应等将领商议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 他们组织陈庄群众安全转移,留下空城,同时在周边山区布下六个团的兵力,设下天罗地网。 这个决策充分体现了八路军指挥员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果断决策能力。 9月27日凌晨,水原部队抵达陈庄。 令日军诧异的是,这个军事重镇异常宁静,只有抗大学员的晨读声和袅袅炊烟。 日军指挥官田中大佐欣喜若狂,以为偷袭成功。 殊不知,这平静的表象下暗藏杀机。 当日军靠近时,抗大学员突然取出隐藏的枪支开火阻击,为八路军主力调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些学员虽然大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知识青年,但他们的英勇行为为整个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军进入空城后,发现粮仓空空,水井被封。 饥渴交加的日军纵火烧屋泄愤,却不知这浓烟正好成为八路军的信号。 贺龙见敌军已入圈套,立即命令张宗逊率领716团切断敌军退路,719团阻击增援部队,将日军牢牢困在冯沟、破门口、鲁柏山一带的三角地区。 这个包围圈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理想的伏击战场。 9月28日,日军试图沿原路撤退,却发现山上八路军旗帜招展。 水原义重急忙改走大路,正好撞上716团的机枪阵地。 子弹如暴雨般倾泻,日军成排倒下,伤亡惨重。 据战后统计,仅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日军就损失了三百多人。 9月29日,残余日军退守鲁柏山主峰。 八路军调来两门山炮,战士们拆解火炮,肩扛手抬运上前线,直接轰击日军工事。 这种灵活的战术运用,充分展现了八路军的创新精神和战斗智慧。 日军飞机空投的物资,大多落入八路军手中。 战士们幽默地说:"鬼子千里送粮,真是辛苦了!"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八路军能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战的重要支撑。 日军陷入绝境,水原义重下令士兵用刺刀绑着军旗发起自杀式冲锋,结果被八路军手榴弹炸得尸横遍野。 田中大佐战死时,手中还紧握着写有"武运长久"的军旗。 这个细节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愚昧和残酷。 10月1日黄昏,贺龙下令总攻。 冲锋号响彻山谷,八路军战士从四面八方向山头冲击。 经过激烈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遭到毁灭性打击。 此役八路军歼灭日军1280人,俘虏16人,缴获山炮3门、机枪23挺。 水原义重身受重伤,被士兵抬着撤离战场,从此再未指挥作战。 八路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584名战士英勇牺牲,其中387人是共产党员。 这个数字说明共产党员在抗战中始终冲锋在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战场上发现了三麻袋日军断掌,这是日军为保骨灰而采取的残忍做法,也成为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陈庄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华北抗日军民的士气。 这场战斗展现了八路军将领出色的指挥艺术和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经典战例。 战后,中共中央专门发来贺电,表彰参战部队的英勇表现。 这场胜利也证明,只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就一定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