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吃卤

炎左吖吖 2025-09-01 11:52:40

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吃卤肉。面对带头长官的质疑,这群穿着草鞋,脚指头渗血的士兵说了句话,让站在街头为他们送茶的百姓泣不成声。 “我们是要去淞沪拼命的,没打算活着慢慢花。” 在南京街头,一群刚领到军饷的川军士兵纷纷购买胶鞋和卤肉。 面对军官的质疑,这些脚穿草鞋、趾间渗血的汉子坦然表示"此去淞沪就没打算活着回来,钱要用来吃好穿好,与敌人拼命"。 一时之间,街边端茶送水的百姓无不掩面泪下。 这支队伍来自川军第二十军,指挥官为杨森。 因在内斗中失势,该部此前长期驻守贵州,装备简陋,补给匮乏。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战事吃紧,杨森主动请缨驰援,率部驰援上海。 这支部队虽在川内斗中失利被迫驻守贵州,但国难当头毅然出川抗日。 9月1日,第二十军从黔西驻地徒步出发。 官兵脚穿草鞋,背负竹斗笠和简陋枪架,日夜兼程,全靠双腿行军。 原定59天的路程,他们仅用24天就赶至长沙,日均急行军百余里。 每晚宿营时,士兵们还要连夜编织第二天要穿的草鞋。 抵达长沙后未作休整,立即乘火车转赴武昌。 刚抵达武昌,一下火车就遭日机空袭,全军连夜渡江撤至汉口,几乎未得休整。 10月上旬,部队乘船抵达南京换乘火车时,也正是在这里,杨森下令发放军饷,让士兵添置装备改善伙食。 这群大多来自四川农家的小伙子,常年穿草鞋行军,许多人脚已磨破渗血。 他们用刚到手的钱,购买了新胶鞋替代磨破的草鞋,品尝从未吃过的卤肉,有的还买了酒畅饮。 带队军官见状出声斥责,“为何不省着花钱?”认为他们应当节省开销。 然而,一名士兵坦然回应,“大伙都深知淞沪战局凶险,这一趟去了就没打算活着回来,不如吃顿饱饭、换双好鞋,与日寇决一死战。” 这番话不仅令军官沉默,更让沿途慰劳的南京百姓泪如雨下。 南京百姓们纷纷自发递上热茶干粮,含泪目送这群年轻的战士奔赴前线。 真正的血战早已在上海郊外展开。 10月15日,第二十军投入投入大场、陈家行一线防御,被称为"血肉磨坊"的战场。 当时顿悟寺东侧阵地失守,危及整个大场防线。 团长向文彬率部夜袭,在日军猛烈炮火下反复冲锋,反复厮杀,经一夜血战最终夺回阵地。 然而,全团仅剩120余人,军官几乎全部阵亡。 未待休整,日军随后猛攻蕴藻浜阵地。 802团团长林相侯又率亲部死守蕴藻浜阵地,亲率敢死队反冲锋。 在敌火力压制下,他亲自带领敢死队反冲锋,不幸头部中弹。 倒下之前,他仍手指前方,示意绝不后退。 林相侯成为川军抗战中首位殉国的团长,也是淞沪会战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之一。 第二十军在淞沪战场坚守七天七夜,伤亡近万人,最终只能缩编为一个旅。 杨森目睹亲手带出的巴蜀子弟纷纷血洒疆场,悲恸无以复加,却始终未曾后悔领兵出川。 他曾言:“与其不战而亡,何如战而后亡。” 这些川军官兵用最简陋的装备和最坚韧的脚步,跨越山河,奔赴一场几乎注定无法生还的战争。 他们不是精锐,也非嫡系,却用鲜血洗刷了"川军只会窝里斗"的污名,证明四川儿女同样能为国捐躯。 战后统计显示,抗战期间每五个阵亡将士中就有一个是川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均居全国之冠。 虽然,他们甚至没能亲眼见到上海的繁华街市,就永远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但历史记得。 有一群穿草鞋的年轻人,曾经一路从贵州走到上海,并用生命兑现了一句诺言。 “没想过活着慢慢花!”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铭记八一三淞沪抗战,不止有“八佰”,共赴国难的还有人民群众的...)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