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党中央对失散流落红军的优抚政策来到了若尔盖县,在这里曾生活着很多长征中负伤离队的老红军,后来在县委领导的主持下,政府决定给二十七位老战士颁发荣誉证书,这时负责主持的同志大声说道:“请失散红军上台领证。” 八十年代,若尔盖草原迎来了一份迟来近半个世纪的认可。 当县委同志高声请“失散红军上台领证”时,二十七位老人缓缓起身。 这一刻,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历史终于记下了他们的姓名。 若尔盖,这片川西北的高原之地,遍布沼泽与草场,也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段途之一。 当年,这片草原,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艰苦历程。 1935年,红军主力穿越这片广袤沼泽时,面对国民党部队的追击,不少战士因负伤被迫离队。 再加上,粮食匮乏,天气恶劣。 不少战士因伤病、饥寒或体力不支,不得不滞留原地。 当地藏族牧民,以博大的胸怀收留了这些红军战士。 起初依靠简单草药治疗伤口,食物仅有糌粑和酥油茶度日。 身体逐渐恢复后,他们开始学习放牧牛羊和种植青稞,慢慢适应了高原生活。 许多人结婚生子,在土屋中安顿下来。 表面上,他们与普通高原居民别无二致,但内心深处,仍藏着一段炽热而沉重的记忆。 有人还悄悄保存着当年的旧证物,有人则在深夜向子女讲述过草地的风雪和战友的身影。 然而,高原环境对这些离队红军考验极大。 冬季风雪肆虐,积雪封路,出行砍柴时常受伤,医疗仅能依靠当地土法自理。 夏季沼泽遍布,劳作时双脚深陷泥地,收成极不稳定。 遇到荒年粮食短缺,全家只能分担有限资源。 由于户籍问题长期未解决,他们被视为外乡人,医疗费用全部自掏腰包,就医路途遥远艰辛。 尽管生活清苦,这些老战士始终保持着坚韧性格。 他们坚持参加劳动,不依赖他人,子女也从中学到自立精神。 邻里关系融洽,通过互助共度艰难岁月,这种生活状态正是长征精神在日常中的延续。 由于常年的缺医少粮,不少人都落下了一身病痛。 但他们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劳作,就像当年默默掉队一样。 1984年,党中央下达了对失散红军落实优抚政策的通知,改变了这一切。 若尔盖县委组织迅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民政局干部走访家属和乡亲,仔细核查旧证件和口述历史,为每位老红军建立详细档案。 经过严格甄别,最终确认了二十七位老战士的身份。 一场简单而庄严的表彰大会就地召开。 在庄重的证书颁发仪式上,县委领导亲自为每位老战士颁发荣誉证书。 当主持人邀请“失散红军上台领证”时,台下稍有骚动。 有老人低声纠正:“我们不是失散,是留下来。” 但更多人只是沉默地整理衣襟,一步一步走向台前。 他们中有的拄着拐杖,有的需要人搀扶,却无一不神情庄重。 证书递到手中那一刻,有人低头凝视,有人悄悄抹泪。 没有慷慨言辞,只有经年风雨洗练出的平静与尊严。 优抚政策不仅是一纸证书,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养老金按月发放,医疗费用可以报销,节日有慰问品发放。 这些变化直接改善了老战士们的晚年生活,使他们就医无忧,生活有了稳定保障。 政策的落实还惠及后代。 子女在教育就业方面获得优先机会,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当地学校开设特殊课程,邀请老战士讲述历史,让学生了解这段珍贵记忆。 整个社区变得更加积极向上,邻里间互助精神得到加强。 若尔盖这片土地,从长征时期的战场到如今的安居地,靠的正是这些普通人的韧劲和坚守。 二十七位老人身份终于明朗,不再是外来户,而是受到尊重的革命前辈。 他们坚持劳作,保持自立,将荣誉证书视为家庭珍宝。 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让老红军的贡献得到肯定,更完善了当地的优抚体系。 县里通过这项工作传承了红色精神,对其他困难群体也延伸了帮扶政策。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衔接,让后人深刻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些老人大多已在几年或十几年后相继离世,但他们的故事并未终结。 新世纪以来,若尔盖县继续追踪红军后代的生活状况,发现不少家庭仍处于贫困之中。 2004年起,县委党史办与民政局联合展开多次入户调查,确认了数十户红军军属,推动针对性帮扶措施落地。 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之女张小艾博士也曾亲赴若尔盖,撰写报告反映红军后代生存困境,最终促成原成都军区等单位发起捐助行动。 2009年,一批批粮食、衣物、助学金和建房补贴陆续送达红军家庭。 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就业倾斜等一系列举措,真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回首这段历程,从1984年国家认可,到后来几代人的持续帮扶,若尔盖的失散红军及其后代,终于从历史阴影中走入温暖的光亮之中。 他们曾是英雄,也是凡人,曾被迫沉默,最终被时代铭记。 他们不需要神话,只需要被看见、被记住! 主要信源:(封面新闻——传承长征精神 若尔盖这个社区书写3500万发展答卷|长征路上看四川...)
1984年,党中央对失散流落红军的优抚政策来到了若尔盖县,在这里曾生活着很多长征
炎左吖吖
2025-09-01 10:47:1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