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马未都请人修复一把黄花梨椅子,结账时,师傅比了一个手指头,马未都就给了1000元,师傅看到钱,脸色立刻变得很难看:是1万块!马未都瞬间目瞪口呆...... 在一间弥漫着木屑香味的老作坊里,收藏家马未都正与木匠张师傅讨论着一把椅子的修复费用。 这间作坊位于北京城南的一处胡同深处,墙角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木料,地面上散落着刨花,空气中飘着松脂和木蜡的味道。 当张师傅缓缓伸出一根食指时,马未都的第一反应是"一千元",在他的经验里,这个价格已经相当公道了。 毕竟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木器修复的费用都在几百到一千元之间,即使是一些较为复杂的古董家具,修复费用也很少超过两千元。 然而,当张师傅轻描淡写地说出"一万块"时,整个作坊仿佛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马未都愣住了,一万块钱修一把椅子,这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把椅子,是一把明代黄花梨官帽椅,最初应该是某个显贵人家的珍藏,做工精美,造型典雅,然而时移世易,在历史的变迁中,它辗转流落到了河北某个偏远乡村的农家。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把价值连城的古董椅子被农户当作普通的柴火凳使用了整整三十年。 粗糙的使用环境和岁月的无情侵蚀,让它变得面目全非:椅子的一条腿被老鼠啃咬得残缺不全,椅背出现了多处开裂,椅面严重塌陷,整个椅子的榫卯结构都变得松动不堪。 当马未都在农户家的柴房里第一次见到这把椅子时,它正被随意地堆在一堆劈柴中间,表面积满了灰尘和污垢。 如果不是马未都的慧眼识珠,这把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很可能就在某个冬日的炉火中化为灰烬。 以600元的价格将椅子收购回来后,马未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维修,而是要让一件濒临毁灭的文物重获新生,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的是一种近乎信仰的执着与匠心。 张师傅是京城为数不多的传统木器修复大师之一,他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功底,对于明清家具的结构、工艺和修复技法了如指掌。 面对马未都的质疑,张师傅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起这一万元的"成本账",要修复一把明代的黄花梨椅子,绝不能随便找块新木头凑合。 张师傅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木料,跑遍了北京城的各个古玩市场和木材商店,最终在一个老收藏家那里找到了一块民国时期的棋桌腿料。 这块木头无论是颜色、纹理还是密度,都与椅子原有的部分极其接近,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听完张师傅详细的解释,马未都逐渐理解了这一万元背后的真正含义,这不仅仅是一笔修复费用,更是对一门传统技艺的投资,是对匠人精神的认可和支持。 几个月后,修复完成的椅子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原本残破不堪的椅子变得端庄典雅,木纹清晰,结构稳固。 这把椅子后来的命运证明了张师傅定价的合理性,在一次重要的拍卖会上,这把经过精心修复的明代黄花梨官帽椅以98万元的价格落槌成交。 从600元的收购价,加上1万元的修复费,到近百万元的市场价值,这个巨大的增值空间让所有人都看到了精湛手艺的商业价值。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在古董收藏市场上,一件藏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历史价值和稀有程度,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保存状况。 一把残破不堪的古董椅子,即使历史价值很高,也很难在市场上获得理想的价格,而经过专业修复的同一把椅子,则能够充分展现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获得应有的市场认可。 这次"昂贵的误会"彻底改变了马未都对文物收藏的理解,他开始认识到,一个真正的收藏家的责任不仅仅是收集珍贵的物品,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传承与这些物品相关的文化和技艺。 马未都开始在自己的观复博物馆中设立文物修复展示区,让观众能够亲眼看到文物修复的过程。 通过实际的展示,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他还积极推动"以修养修"的理念,希望通过修复产生的商业价值来培养新一代的匠人。 在马未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开始重视传统修复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一些高校也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的文物修复人才。
1300年前,1名唐代贵妇,将一个小纸条偷偷藏入手腕上的银镯里。弥留之际,她宁愿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