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地主徐裴章被判死刑,行刑时,他已经绝望,谁知地委书记却派人送来一封信:“徐裴章对革命有功,枪下留人!”[凝视] 1951年秋天,安徽宿松县人民法院的审判大厅里,地主徐裴章站在被告席上,面色沉重,经过多日审理,法院最终宣判:有期徒刑十五年。 这个判决的背后,藏着一段五年前的生死往事。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围剿,张体学时任鄂东独立第二旅政委,赵辛初担任该旅政治部主任,他们的部队在掩护主力突围时与敌军激战数日。 经过连续作战,部队损失惨重,张体学和赵辛初最终与部队失散,身边只剩下几名警卫员和三支手枪。 两人从湖北黄梅一路向东撤退,进入安徽宿松境内时,处境已经十分危险,当地实行严格的保甲制度,普通百姓根本不敢收留可疑人员。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赵辛初想起兄长曾经提到过,宿松县有个名叫徐裴章的稽征股长,此人虽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但为人正直,对时局颇有不满。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两人冒险找到了徐家。 徐裴章当时面临着艰难抉择,收留这两个共产党干部,一旦暴露必将招致杀身之祸;但见死不救,又违背了他内心的道德底线。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徐裴章最终决定冒险相助。 他将两人安排在自家后院的偏房里,对外宣称身体不适闭门谢客,亲自为他们送饭送水,严禁家中下人靠近那片区域。 最危险的时候,国民党搜查队已经到了门前盘问,徐裴章急中生智装病应付,才避免了暴露的风险。 三天后,他通过私人关系搞到了商户通行证,将两人打扮成货郎模样,用牛车护送出了封锁区。 事后,徐裴章将张体学和赵辛初留下的军装等物品全部埋在菜园里,对家人也只字未提这段经历。 时光荏苒,1951年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徐裴章因地主身份和历史问题被群众揭发,最终走上了法庭。 整个审理过程中,徐裴章始终沉默,从未主动提及五年前救助共产党干部的往事,在他看来,时过境迁,自己的地主身份说什么都不会有人相信。 然而,徐裴章的长子不甘心父亲就此定罪,决定冒险前往湖北寻找当年的张体学。 令人意外的是,已担任湖北大冶地委书记的张体学听闻此事后,立即派人赶往宿松,并亲笔写信为徐裴章作证。 宿松县委接到证明信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到徐家老宅进行实地勘查,果然,在后院菜地里挖出了已经腐朽的军装残片和部分证件碎片。 虽然这些物证已经模糊不清,但经过鉴定,确认为1946年前后的革命军队物品。 基于这些关键证据,法院重新审理了徐裴章案,最终认定他在解放战争期间确有掩护我党干部的行为,将死刑改判为有期徒刑十五年。 徐裴章之后因病保外就医,后来在家中去世,1986年,宿松县人民法院复查此案,最终撤销了对徐裴章的刑事判决,对其历史问题不再追究。 这个案例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复杂性,一个地主出身的国民党基层官员,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共产党干部?而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又为什么会在多年后主动为一个“阶级敌人”作证? 或许正如徐裴章晚年常说的那句话:“救人是本分,不分你我他。”在生死关头,人性的光辉往往能够超越政治立场和阶级界限。 张体学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那三天三夜,如果没有徐裴章的帮助,我和老赵很可能就交代在那里了。”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动荡的年代,仍然有人愿意为了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冒险行善,徐裴章的选择,既拯救了两个共产党干部的生命,也最终拯救了他自己。 如果你处在1946年徐裴章的位置,面对两个身份敏感的陌生人求助,你会如何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冒险相助?这种超越立场的人间大义,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信源: 中共宿松县委党史研究室《宿松革命斗争史》 安徽省档案馆《皖西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史料汇编》 人民日报《中原突围中的隐蔽战线英雄》
1937年,双面间谍坐在酒楼,企图刺杀朱德,谁知这时,一支手枪顶在了他的身后:“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