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红25军军长吴焕先率部途经家乡,路上遇到一具女尸,有人翻转身尸体,他走近一看,脸色大变,因为这具女尸,竟是他的妻子。
主要信源:(顶端新闻——为了新中国:烈士吴焕先;央广网——大别山上红旗飘|吴世友:我的伯父吴焕先)
1932年秋,主力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但当地仍留有一支武装力量。
吴焕先受命重组部队,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红25军。
在敌人重重围剿和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下,吴焕先带领部队坚持斗争。
红军当时面临国民党军队的持续追击,同时因土地革命政策与地主乡绅形成尖锐对立。
在最困难的时期,吴焕先不得已让家人筹措粮食以解部队燃眉之急。
他的妻子曹干先当时已有身孕,仍设法筹集了一批粮食亲自送往部队。
吴焕先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十分欣喜,但战事紧急,他只能将家庭事务暂放一边。
就在部队带着粮食行军途中,战士们发现路边有人因饥饿倒地。
上前查看时,才发现竟是吴焕先的妻子曹干先。
她将粮食全部送给部队后,自己连日未进食,最终体力不支倒在返乡途中。
吴焕先抱着妻子尚未冰冷的遗体悲痛万分,看着她微微隆起的小腹和消瘦的面容,这位钢铁般的军人不禁泪流满面。
吴焕先1907年生于湖北红安一个地主家庭。
尽管家境优渥,他从小便展现出反抗旧秩序的意识。
在麻城蚕业学校学习期间,他结识了中共党员王幼安,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毕业后,父亲本想为他谋个一官半职,但吴焕先毅然拒绝,表示不愿“坑害老百姓,遗臭万年”。
他投身革命运动,带领爱国青年游行示威,张贴革命标语,甚至将自家祖像换为革命画像。
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革命立场坚定,首先从自家开始革命,召集家中佃农,当众烧毁地契欠条,将土地分给农民。
父亲试图阻拦,却被他坚决制止。
1925年,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举引起国民党当局仇恨,派遣民团突袭其家乡,杀害了他的全家老少,连未满月的侄子也未能幸免。
吴焕先闻讯后悲痛欲绝,后悔未能及早将家人转移。
他化悲痛为力量,在周边村庄开展农民运动,与恶霸地主吴惠存斗争,最终将其抓获,把地主家的粮食钱财分给贫苦百姓,赢得群众拥护。
他率领队伍参与发动黄麻起义,这次起义虽未能长期占领县城,但起义军化整为零,继续在当地坚持斗争,为后来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奠定基础。
因表现突出,吴焕先被任命为黄安县委书记。
在工作之余,他经常参加部队讲座,在此期间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曹干先。
两人志同道合,最终结为夫妻。
当时吴焕先已担任红四方面军73师政委。
随着敌人围剿加剧,红军伤亡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撤离苏区。
考虑到鄂豫皖苏区的实际情况,党中央命令吴焕先返回根据地收拢剩余部队。
此时他的妻子正与母亲一同生活,且已有身孕。
吴焕先带领部队灵活作战,连续取得四场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
曹干先和婆婆得知部队缺粮,便在村中筹集粮食。
尽管身怀六甲,曹干先仍舍不得吃一口粮食,全部留给部队。
她将粮食准备好后,亲自挑往部队。
哨兵看到粮食和孕妇瘦弱的身影,深受感动。
由于战事紧张,吴焕先正在开会,未能与妻子见上最后一面。
曹干先深情望了眼丈夫所在的方向,便转身离去。
连日饥饿加上孕期反应,使她倒在回家路上。
等吴焕先发现时,妻子已不幸离世。
1935年7月,红25军开始向陕北转移。
部队顶着风雨行军,不时遭遇敌军袭击,经历无数艰难险阻。
8月底,部队翻越秦岭北麓,西进至泾川地区时,被一条小河挡住去路。
正当部队渡河时,连降大雨导致河水暴涨。
此时国民党第35师追击而至,与尚未渡河的部队发生激战。
河水湍急,对岸部队无法回援,我军陷入敌军包围,兵力对比处于劣势。
眼看部队即将被歼,尚未过河的吴焕先立即带领百余名战士占领附近高地,从侧翼向敌人发起冲锋,掩护主力渡河。
吴焕先一边指挥作战,一边鼓励战士,打得敌人节节败退。
激战中,一颗流弹击中他的胸部,吴焕先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政委牺牲的消息传来,全军悲愤交加,经过半天激战,最终击退敌军。
军长程子华等人肃立致敬,副军长徐海东取来清水为政委擦拭身体,更换崭新军装。
将士们将吴焕先安葬在陇东高原,期待革命胜利后迎回他的遗骸。
吴焕先一家为革命事业付出巨大牺牲。
他的家人惨遭国民党杀害,妻子为支援部队活活饿死,最终他自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