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伟人前往杭州视察,落榻杭州刘庄宾馆。午饭后,伟人与服务员们聊天,1位女服务员说了一些情况,伟人眉头紧皱,讲:“这怎么能行?你年纪太小了,太不容易了,我援助你500元稿费。”[凝视] 1965年的杭州刘庄宾馆,一次看似平常的交谈却让毛主席久久不能平静,年仅20岁的服务员孙丘珍每月工资28元,要养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多病的母亲和失学的弟弟,即便单位每月补贴七八元,这个四口之家依然过得紧巴巴。 听到这里,毛主席当即决定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500元帮助她,要知道,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多的收入,他对秘书说:“稿费来自人民,就应该用到人民身上。” 其实,毛主席的稿费管理极其严格,每一笔钱都由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专门管理,任何支出都需要他亲自审批签字,1972年,张玉凤去银行支取稿费时,工作人员核实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还要与汪东兴确认才放行。 这些稿费主要来自文章和诗词发表的报酬,早在延安时期,当地报刊就有支付稿酬的传统,虽然数额不大,但体现了对知识劳动的尊重。 毛主席从不把稿费当作私人财产,而是严格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使用,他将稿费主要用在三个地方:资助民主人士、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帮助身边工作人员解决困难。 比如每年给章士钊先生两千元,这是对他早年资助革命的回馈,毛主席还经常用稿费捐建边区医院图书馆,资助小学教师,为警卫战士购买课本和体育器材。 1964年,卫士吴连登的老家遭了火灾,毛主席得知后立即从稿费中取出300元帮他渡过难关,在延安那些艰苦岁月里,他还用稿费捐助灾民,赞助民众剧团购置演出设备。 与这份慷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主席的个人生活,他穿的衣服经常打着补丁,吃饭也很简单,常常就是一碗小米粥、几个馒头配一碟辣椒炒菜。 毛主席每月工资404.8元,江青243元,家里开支实行AA制,有时工资不够用了,才会从稿费中补贴一些,他常对孩子们说,长大了就要为人民服务,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绝不允许他们随便动用稿费。 这种严于律己的作风贯穿了毛主席的一生,他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重,把来自人民的每一分钱都当作神圣的托付。 那个年代的领导人,大多都有这样的品格,周总理去世时,存款只有5000多元,还要用来支付医疗费,朱德元帅晚年把所有积蓄都上交了党费,陈云同志一件中山装穿了几十年,袖口磨得发白也舍不得换新的。 这些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但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却始终鲜活,那就是对人民的深情,对权力的敬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领导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淡,却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头。 从孙丘珍到吴连登,从章士钊到无数普通百姓,毛主席用稿费编织起的是一张关爱网络,这张网不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民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或许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评价,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来说,权力意味着责任,地位意味着奉献。 从28元到500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为他人付出多少。 你觉得现在的我们还能从这些老故事中学到什么?在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那种默默帮助别人、从不张扬的人?他们又是怎样感动你的? 信源: 澎湃新闻《【红色记忆】宾馆服务员眼中的毛泽东》 共产党员网《他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永远缅怀毛泽东》 延安大学新闻网《红色延安故事 | 毛泽东的稿费》
早年混得不错,杨昌济看重他,招了女婿,推荐去北大,认识了李大钊,这个老师也看重他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