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医生火到人民日报了!”2024年广东东莞,38岁男子查出主动脉夹层,死亡率高

优优谈过去 2025-08-30 10:29:10

“这医生火到人民日报了!”2024年广东东莞,38岁男子查出主动脉夹层,死亡率高达70%!男子却拒绝手术,只想回老家,还对医生说:死了就死了吧!本以为医生会遵从男子意愿,没想到,医生竟然自掏腰包3万元:“先救命,没钱我出!”[凝视] 6月30日深夜,东莞谢岗医院急诊科,38岁的农民工章明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如纸。 CT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III型,这个医学名词对他来说很陌生,但医生的话他听得很清楚,“血管随时可能爆裂,几分钟内就会死亡,必须立刻手术。” 章明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四个字:“死了就死了。” 这不是他不想活,而是他算了一笔账,手术费用至少需要七八万,即使医保能报销一部分,自费也要三四万,这笔钱,足够他老家孩子读一年书,够老母亲看病吃药大半年。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每个月3000多的工资要养活一家老小,如果花光积蓄还欠下外债,即便手术成功,这个家也垮了。 “不如让我回老家,至少死在家里。”章明固执地说着,甚至拒绝告诉医生家人的联系方式。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卢炯斌急了,一边联系上级医院专家,一边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知道,主动脉夹层就像体内的定时炸弹,每拖延一小时,死亡风险就增加一分。 凌晨2点,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郭素峡接到了求援电话,了解情况后,她二话不说打开手机银行,直接转账3万元到医院账户。 “先救人,钱我来想办法。”电话里,郭素峡的声音很坚定。 这3万块钱,原本是她攒下来给女儿交钢琴课学费的,作为单身母亲,她深知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但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没有任何犹豫。 “年轻的劳动者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这根顶梁柱不能倒。”事后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 有了这笔垫付资金,手术绿灯亮起,7月1日下午,郭素峡亲自主刀,为章明实施主动脉支架植入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从大腿根部的血管插入支架,封堵主动脉的破口。 66分钟后,手术成功完成,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章明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与此同时,警方也帮忙联系上了章明远在陕西的家人,当母亲和哥哥匆忙赶到医院时,看到脱离危险的儿子,老人家当场跪在了医生面前。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们全家。” 术后一周,章明康复出院,临走前,他紧紧握着郭主任的手说:“这辈子的恩情,我一定会还的。” 郭素峡只是笑笑:“好好工作,健健康康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这个故事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网友们纷纷为医生的大爱点赞,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东莞日报,为郭素峡颁发了1万元的特别奖金。 但在感动之余,这件事也引发了更深层的思考。 像章明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急诊科,医生们经常遇到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往往没有充足的积蓄来应对突发的重大疾病。 主动脉夹层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极高,被称为“血管炸弹”,对于这类急症,时间就是生命,任何延误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然而现实却是,不少患者因为经济原因选择了放弃。 医生个人垫付医疗费救人,这样的善举固然令人感动,但不能成为常态,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在疾病面前不再因为金钱而绝望。 比如进一步提高重大疾病的医保报销比例,简化异地就医的结算流程,建立更灵活的医疗救助基金,以及推广普惠型的商业医疗保险等。 章明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群医术精湛、心怀大爱的医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幸运。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像章明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承担着家庭的重担,默默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应该成为一个家庭不敢承受的奢侈品。 真正的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个别医生的善举上,更应该体现在整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上。 你身边是否也遇到过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的情况?你认为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生命与金钱的选择题,社会应该如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   信源: 《“先救命,没钱我出!”医生自掏腰包救治38岁主动脉夹层患者》人民日报

0 阅读:2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