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2日,哈萨克斯坦阿克拉市总统府蓝厅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

瑶步踏花归 2025-08-29 11:29:55

2018年8月12日,哈萨克斯坦阿克拉市总统府蓝厅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温度恒定在22℃,但在场的外交官们却额头渗汗。 签字台上摆放着一张特制的五边形桌子,象征着五国的权力对等,可谁都知道,这场《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的签署,背后是长达20多年的博弈与妥协。 闪光灯高频闪烁,刺耳的蜂鸣声让伊朗外长不自觉皱了皱眉。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身佩苏维埃劳动奖章,用流利的俄语逐句核对条款,生怕翻译出错。 文件落笔的那一刻,表面是和平,实则暗流涌动——里海被定义为“非海非湖”的特殊水域,水面共享,海底资源却按比例划分:哈萨克斯坦30%,阿塞拜疆21.1%,土库曼斯坦20.5%,俄罗斯16.8%,伊朗仅11.6%。伊朗代表团签完字后,眼神中透着一丝不甘。这份公约,真能平息争端吗? 倒回到几个世纪前,里海的身份就已是个谜。18世纪的波斯地图上,它被标注为“Khazar Sea”(可萨海),彰显海洋属性;可到了苏联时期,它又被视为内湖,资源由莫斯科统一调配。 苏联解体后,里海周边国家从两个变成了五个,问题也随之复杂化。里海到底是湖还是海?如果是海,就得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分专属经济区;如果是湖,资源就该均分。 可里海偏偏是个“怪胎”:北部盐度仅0.5‰,几乎是淡水;南部却高达13‰,接近海洋特征。 地质学家甚至在里海地层中发现了中生代海洋生物剑吻鱼的化石,证明它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这片水域,承载了太多历史与现实的矛盾。 更别提海底的“黑色黄金”。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里海蕴藏着约480亿桶石油和292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哈萨克斯坦的卡沙甘油田日产原油高达380万桶,占全国总量的40%;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更是“欧洲能源生命线”。 可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北部和东部油气田富得流油,南部伊朗一侧却相对贫瘠。伊朗从恺加王朝时期就主张“里海内湖说”,要求均分资源,可其他四国却更倾向于“按海岸线划分”。 这争端,早已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2022年7月,里海水面上空乌云密布。阿塞拜疆的SCO油田平台附近,一架伊朗无人机低空盘旋,镜头捕捉到800米外的伊朗军舰正虎视眈眈。 据路透社报道,这场对峙的导火索是阿塞拜疆开发位于争议分割线的Kapaz油田,伊朗认为此举侵犯了公约中的“共同开发”条款。 平台上的工人回忆,军舰靠近时,海面被螺旋桨搅得波涛汹涌,空气中弥漫着柴油味和紧张的气氛。无人机镜头里,伊朗舰艇上的士兵手持望远镜,眼神冷峻,仿佛随时准备行动。 最终,在俄罗斯的斡旋下,双方未擦枪走火,但这场对峙却像一记警钟,提醒所有人:里海的平静只是表象,资源之争随时可能点燃战火。 资源博弈的背后,里海的生态却在无声哭泣。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警告,里海海豹数量在过去30年锐减90%,如今仅剩7万头,幼崽毛皮甚至被走私到黑市。 土库曼斯坦的渔民们划着传统芦苇船“kayik”,船体涂满鱼血防腐,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他们用声呐探测鲟鱼群,耳边回荡着高频哨音,可鱼群却越来越少。 岸边,析出的盐晶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粉红色,那是卤虫富集的痕迹。渔民老阿赫迈德叹息:“以前里海是我们的粮仓,现在却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我们这些小人物,只能看着海水一天天变脏。” 《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签署后,五国看似握手言和,但争议远未结束。伊朗对资源划分比例的不满仍在发酵,阿塞拜疆与土库曼斯坦的油田归属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甚至北约近年来频频在里海周边军演,俄罗斯的里海舰队也从未放松警惕。 这片水域,承载着五国的利益与野心,也埋藏着生态与和平的隐患。里海的未来,究竟是共享的蓝图,还是无休止的争斗?答案,或许只有时间能揭晓。 来自 李异鸣主编. 给孩子的地理常识[M]. 2021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