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渡江战役如箭在弦。镇江三江营,解放军阵地严阵以待,

瑶步踏花归 2025-08-29 19:26:30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渡江战役如箭在弦。镇江三江营,解放军阵地严阵以待,士兵们紧握日制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炮口对准江面。清晨9点30分,英舰“紫石英号”率先闯入禁区,舰艏主炮傲慢地转向北岸。 解放军哨兵通过扩音器反复警告,声音在江面上回荡,却被英舰置若罔闻。终于,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落在“紫石英号”舰艏30米处,水柱高达10米,江面瞬间被柴油和硝烟的刺鼻气味笼罩。 战斗迅速升级。“紫石英号”轮机舱被击穿,舵机失灵,舰上17名水兵当场阵亡,20人重伤。伴随的“伴侣号”前主炮塔被炸毁,10人丧生。 解放军阵地却付出更惨重的代价——252名战士和船工牺牲,鲜血染红了江水。镇江焦山炮台,百年前鸦片战争的遗迹,就在3公里外默默注视着这场交锋,仿佛历史在重演,却又翻天覆地。 这场冲突并非偶然。1842年《南京条约》曾赋予英国军舰在长江自由航行的特权,但1943年《中英新约》已明确废除此条款。 英方却依旧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试图重现“炮舰外交”的威风。谁料,迎接他们的不是清廷的软弱,而是新中国崛起的怒吼。 4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社论《抗议英舰暴行》,言辞如刀,直刺帝国主义的心脏:“此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实为帝国主义百年殖民恶习之延续……英方须负全责,直至道歉赔偿!”社论传遍全国,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与此同时,远在伦敦,丘吉尔怒不可遏。这位二战英雄、时任反对党领袖的英国首相,在4月26日的下议院辩论中咆哮:“这是对大英帝国的粗暴谋杀!必须立即派遣‘无敌号’航母编队赴远东!”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仿佛要将大英帝国的余威重新注入长江。然而,毛泽东的回应更快、更硬:“丘吉尔扬言派航空母舰?那就请他来!来一艘打一艘,来两艘打一双!”这句掷地有声的话,通过电波传遍世界,让丘吉尔的挑衅瞬间哑火。 丘吉尔的豪言壮语并未得到英国政府的全力支持。工党外交大臣贝文当场反驳:“阁下是否要为炮舰外交牺牲十万英国青年?” 议会内一片哗然,丘吉尔的提议被否决。这场隔空对峙,毛泽东以一句“你来找我,我就会打你”,不仅震慑了英方,更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冲突发生后,英方迅速展开外交斡旋,试图挽回颜面。5月初,英国谈判代表克仁斯携带首相艾德礼的亲笔函抵达南京,信中仅用“深表遗憾”敷衍了事。 中方代表袁仲贤当场拍案而起:“遗憾是碰洒咖啡时的用语,非炮杀两百将士之辞!”他要求英方正式道歉并赔偿损失,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英舰“紫石英号”被困长江103天,舰员在缺水少粮中苦熬。7月30日,趁台风“格罗里亚”肆虐,江面一片混沌,“紫石英号”伪装成商船,冒险顺流而逃,却在途中撞沉载有300人的“江陵解放号”客轮,造成87名平民溺亡。 这一事件进一步激怒中方,英方最终被迫支付赔偿金,并于1950年正式承认新中国。 三江营的炮声,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象征。镇江焦山炮台,曾经见证了鸦片战争的屈辱,如今却成为新中国捍卫主权的见证。解放军使用的日制火炮,击毁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舰船,仿佛在用历史反击历史。 而毛泽东那句“来一艘打一艘”,不仅是对丘吉尔的当头棒喝,更是对所有觊觎中国主权的帝国主义者的警告。 这场冲突的意义远超江面上的硝烟。它标志着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历史转折。百年前,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百年后,新中国用炮火告诉世界:这片土地,不容侵犯。 多年后,袁仲贤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一天,江水滔滔,炮声隆隆。我们不是在打一艘船,而是在打一个时代。”而丘吉尔,晚年谈及此事时,只能无奈叹息:“我低估了那个人的决心。” 来自 杨德昌作. 海权中华海权[M]. 2022

0 阅读:7

猜你喜欢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