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的观点认为:“长期以来,美国都认为中国武统台湾省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海军的两栖舰艇数量严重不足,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登陆战,占领台湾省西海岸部分滩头。” 马克·坎西安这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退役上校,背景挺硬的。他出生在美国,早年上哈佛学院,成绩好得一塌糊涂,后来又去哈佛商学院混了个贝克学者称号。毕业后没去挣大钱,而是钻进海军陆战队,当了步兵军官、炮兵军官,还管过民政事务。军龄加起来三十多年,活跃期和预备役都算上。越南那会儿,他在前线转悠,亲身经历了热带丛林的作战环境。沙漠风暴行动时,他带队在中东沙地里折腾,协调各种火力支援。伊拉克那边,他去过两次,处理城市里的复杂局面,跟当地人打交道,管后勤和巡逻。退役后,他没闲着,先去国防部秘书办公室干了七年,负责力量结构和采购,盯着国防预算、战争资金、核武器开发啥的。 之后跳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管研究和执行项目。2015年,他进了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当国防与安全部门的高级顾问,继续琢磨军事预算、采购和战略。2000年起,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兼职教员,教政策与分析课,写了四十多篇关于军事行动、预算和战略的文章。近年来,他参与了不少智库的讨论和模拟演练,特别关注全球安全动态。到2024年底,他还和别人合写了报告,分析中美在台湾冲突中的核威慑问题,基于十五次模拟,探讨核武器使用的压力和脱战路径。2025年,他继续在CSIS工作,保持活跃,写文章教课,盯着军事平衡变化。 美国海军那边,对中国海军的两栖能力一直有个评估,说长期以来,他们觉得大陆没法武力统一台湾,主要因为两栖舰艇数量太少,只能搞小规模登陆,占台湾西海岸的部分滩头阵地。这看法不是空穴来风,基于各种报告和演习推算出来的。中国现有两栖船只运载能力有限,大概只能带两万多人过去,没法形成压倒性的部队规模。美方专家算过账,说这种配置顶多支撑局部行动,作为施压手段,而不是全面控制岛屿。比方说,二战时美国快速造出上千艘登陆艇,船厂日夜赶工,但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建造国,年产民用船超两千万吨,在军用两栖装备上发展没那么快。报告里强调,中国海军的短板显着,登陆战容易被阻击,补给线拉得长,维持不住持久作战。台湾防御利用地形,在纵深设反击点,用远程武器锁定登陆场,精确打击暴露目标。美海军文件指出,这种小规模行动风险高,部队在滩头容易停滞,难以扩展阵地。 历史经验也支持这点,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积累了不少两栖作战教训,现在用在评估中国能力上。专家通过卫星图像和情报,标记中国船厂活动,计算下水舰艇数,但结论还是:当前库存没法匹配大规模需求。CSIS的模拟演习跑了24次,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台湾、日本联手击败了中国常规两栖入侵,保持了台湾自治。这里面,中国舰队护航和运送资产是个大问题,容易被拦截。美方假设中国船队分散部署,但浅滩地形限制大型舰靠近,小艇转运过程慢,整体运力不足以覆盖整个海岸线。即使结合气垫船和民用船,改装加固甲板,测试稳定性,也抵御不了作战压力。空中因素也算在内,直升机从攻击舰起飞投送,但舰艇数量少,机群规模小,没法多点覆盖。总体上,美海军判断,中国两栖能力有限,仅适用于狭窄滩头占领,作为谈判杠杆。 年度报告更新这观点,审阅数据后,坚持说当前能力不足以支撑全面行动,只限于小规模占西海岸部分区域。RAND的报告考量中美军事得分,在十个领域对比,中国在两栖作战上得分不高,强调美国海军的优势。一些分析提到,中国如果尝试入侵,海军会面临美日舰队的挑战,战舰锁定来袭船队,开火造成损失。专家指出,台湾岛地形不利于大规模登陆,滩头狭窄,容易成火力集中区。中国海军装备虽有进步,如075型和071型,但总数没到能“千军万马渡海峡”的地步。美方计算过,如果用百艘072登陆舰、300多艘073登陆艇,再加气垫船,也得看整体协调。报告建议,美国利用这弱点,部署舰队拦截,维持区域平衡。这种评估不是一成不变,但基于现有情报,长期持谨慎态度,认为大规模武统难度极大。
美国海军的一艘两栖攻击舰,在中国家门口,当着日本人的面,活活烧了12个小时。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