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毛主席正在院子里烧水,只见一位漂亮的女红军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

趣史小研究 2025-08-17 00:31:25

一天毛主席正在院子里烧水,只见一位漂亮的女红军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主席的肩膀,朗声叫道:“老毛!”毛主席一回头,惊喜异常,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这声“老毛”,喊出了什么? 首先得说明白,这位“漂亮的女红军”可不是一般人,她叫曾志。一位1926年就入党、上过井冈山、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革命老人。她叫毛主席“老毛”,那是有底气的。这份底气,来源于他们从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就建立起来的、过命的交情。 故事发生在延安。那会儿条件艰苦,大家都是供给制,没什么等级森严的讲究。毛主席住在杨家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院子里烧壶水、种点菜,是再正常不过的画面。曾志当时刚从白区辗转回到延安,九死一生。见到昔日的老战友、老领导,那种激动和亲切,是任何繁文缛节都挡不住的。 所以,她绕到背后,猛地一拍,大喊一声“老毛!” 这一拍,一喊,信息量太大了。这里面有久别重逢的喜悦,有“你还好好的,我也还活着”的庆幸,更有那种“咱们还是跟井冈山那会儿一样,没变”的默契和坦荡。 毛主席的回应更有意思——“惊喜异常”。他拉住曾志的手,问长问短,关心她的经历,询问她家人的情况。这哪是上下级?这分明就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说白了,这一声“老毛”,喊出的不是没大没小,而是一种革命同志情谊,纯粹又简单。在那个共同的理想高于一切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清澈。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谁跟谁还端着架子呢? 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格上的绝对平等。虽然职务有高低,分工有不同,但在为理想奋斗的这条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同志”。正是这种氛围,才凝聚起了那一代人,让他们在窑洞里点着油灯,却规划出了一个新中国的未来。 聊回咱们现在,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出了个挺有意思的报告,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00后”职场新人,更倾向于称呼自己的上级为“哥”、“姐”或者干脆是昵称,而不是“X总”、“X经理”。他们觉得,那样更亲切,沟通效率更高。 但这事儿,也立马引发了另一波讨论。很多管理者觉得,没大没小,不成体统,职场需要有边界感和权威性。 问题出在哪儿了? 问题出在,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和延安的窑洞,终究是不一样了。曾志敢喊“老毛”,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理想和过命的交情作为基础。他们是在为同一个“事业”奋斗,而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毛主席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他从这声称呼里,感受到了那份初心未改的信任和温暖。这是一种通过共同奋斗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比任何KPI都值钱。 而现在呢?很多时候,我们和同事、和上级,是被雇佣合同、被KPI、被OKR连结在一起的。大家是“合作关系”,是“利益共同体”,但要说是不是“命运共同体”,恐怕很多人都要打个问号。 当人与人之间缺少了那种坚实的、基于共同理想的信任基础,任何形式上的“亲切”,都可能变得有点尴尬。你喊老板一声“强哥”,可能他心里想的却是“这小子是不是又想让我批预算”。这种表面的“亲近”,反而拉远了心理距离。 所以,我们今天怀念那声“老毛”,怀念的不仅仅是一种称呼,而是称呼背后那种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信任和纯粹关系。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拥有我们今天最稀缺的精神财富。 说实话,完全复刻延安时期的那种环境,不现实。但那份精神,那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核,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价值。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走在前面的企业,都在努力打破层级。从硅谷到北京西二旗,开放式办公、不定期的CEO面对面、内部吐槽大会,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形式上,我们越来越“平等”了。 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形式。 真正的领导力是连接,而不仅仅是命令。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让下属怕你,而是让下属信你。这种信任,来自于你清晰地告诉大家“我们这艘船要开去哪里”,并且让他们相信“你和他们在这艘船上,风雨同舟”。 当一个团队,拥有了这种共同的愿景和使命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简单、高效、充满信任。到那个时候,称呼只是一个符号。你可以叫他“X总”,也可以叫他“老王”,甚至开玩笑叫他“老毛”,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的心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 所以,曾志那一声“老毛”,就像一颗投入历史深潭的石子,直到今天,它的涟漪依然能触动我们。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商业模式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永远是那份基于共同理想的、最朴素的信任和情谊。

0 阅读:1137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