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讷遇到古月,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失声痛哭:“你的手和我父亲的手一模一样。”15年后,古月突发疾病去世,妻子透露,这和他一个不好的习惯有关。
自新世纪以来,唐国强几乎成为饰演毛主席的专业演员,他先后在50多部影视剧中塑造了毛主席的形象,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在唐国强之前,饰演毛主席次数最多、最为经典的当属古月。古月被公认为形象上最接近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其作品也被许多人视为无法超越的典范。 领袖人物的特型演员极为难寻。饰演毛主席的人选中,古月始终被认为是最为贴近形象的。他在电影《西安事变》中首次出演毛泽东时,凭借生动传神的表演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又在《四渡赤水》、《中国革命之歌》、《父亲》等多部影片中以精湛的演技再现了毛主席的风采。这些作品让古月成为一代人心中毛泽东形象的代言人。在他从业的二十多年间,仅扮演毛主席的次数就接近九十次,而这些不断的尝试使他在形神兼备上越发出色。 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仅仅做到“形似”并不足够,还需要捕捉到人物的“神似”。演员不仅要展现出领袖人物的外貌,更需通过举止、言谈和情感深刻还原其内在气质。然而,再优秀的特型演员,由于个人经历、气质和领袖人物之间的巨大差异,完全相似是难以达到的。观众需要接受这种不可避免的局限,同时期待演员尽可能逼近真实。 古月的表演以自然和细腻见长,他在塑造毛主席时,从形体到语言、从情感到气质,都以细致入微的表现征服了观众。他的演绎不仅成为一代观众心中的毛泽东形象,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
1990年的西柏坡,秋风送爽,《大决战》剧组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这部重现革命历史的影片吸引了许多关注的目光,其中就包括了一位特殊的观众——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当她来到片场,看到饰演毛主席的古月时,往事的潮水瞬间将她淹没。 她情不自禁地握住了古月的手,那熟悉的触感让她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思念。这位坚强的女子,在那一刻流下了思念的泪水。她向古月倾诉着儿时与父亲在延安的点点滴滴,那些温暖的回忆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珍贵。 而能让李讷如此动容的古月,他的人生轨迹同样令人感慨。生于1937年的他,从小在广西桂林的孤儿院长大。革命烈士的父母虽然没能陪伴他成长,却在无形中为他播下了赤诚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前夕,第十三文工团接收了这群无人照料的孤儿,让他们有了新的归宿。1978年,为纪念毛主席,叶剑英元帅下令寻找特型演员,古月的照片一经呈上,立刻被选中。 2005年,在昆明举办的中国电影百年庆典活动上,古月与许多老友相聚。活动结束后的聚餐中,大家推杯换盏,其乐融融。饭后,一行人又相约去蒸桑拿,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却成为了古月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选择。酒精和高温的双重作用导致血液循环加速,给古月的心脏带来了过重的负担。他的妻子张燕后来透露,丈夫的离去与他多年来积累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
得知自己被选为特型演员,古月心情复杂,既忐忑又期待。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开始认真准备,决心尽全力胜任这一角色。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妻子特意为他送来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选集》,叮嘱他一定要钻研演技,不辜负毛主席的形象。 起初,古月的主要任务是熟读与毛主席相关的资料,努力模仿每一个细节。他的首次亮相是在电影《西安事变》中饰演毛主席。拍摄初期,他因经验不足多次出错,加上现场围观的群众过多,紧张之下频频走神。导演成荫开玩笑地提醒他:“主席,这样可不行啊。” 但几次反复后,导演忍不住当众挖苦:“可惜了,这张脸怎么就长在你身上呢?”尽管如此,《西安事变》上映后收获了不少好评,但也有观众指出古月演绎的毛主席“缺乏厚重感”。这些质疑让古月意识到,仅靠外形相似和模仿并不足以诠释毛主席的复杂性格与深邃内涵。 为了精益求精,古月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毛主席。在拍摄《四渡赤水》时,毛主席当时的形象是瘦削的,而古月比所需体重超出二十多斤。为达到导演要求,他采取极端的减肥方法,仅靠青菜为食,还每天高强度运动,甚至胃酸反流也未曾放弃。妻子心疼地劝他别这么拼命,但古月只是淡然一笑:“能演好毛主席,这一切都值得。”最终,《四渡赤水》大获成功,在当年上映的影片中上座率排名第三。 古月与张燕再婚时,外界并不看好,认为带着双方的四个孩子组建家庭会困难重重。然而,两人凭借相互理解和真挚感情,克服了所有阻碍。古月善待继子,张燕也对古月的三个孩子关爱有加,全家相处融洽。张燕为了支持古月,减少了拍戏,专心照顾家庭,把他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使古月在剧组拍戏,张燕也会嘱托同事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2002年,古月与张燕合作完成了电视剧《毛泽东与宋庆龄》的剧本,但因立项和投资问题,剧集未能开拍。同年,66岁的古月因病去世,未能继续塑造毛主席的晚年形象。特型演员卢奇感慨地说:“再没有比古月更适合演毛泽东的人了,他的离世是电影界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