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败退台岛的老蒋,听到曾泽生率领50军,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军、英军,打得跪地喊娘的时候,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这个自己怎么都瞧不上的杂牌军,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了震惊世界的铁血战旅了呢?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中,一支鲜为人知的部队悄然崛起,它的前身是国民党时期的滇军第六十军,一支在战争中屡屡被贬低、待遇低劣、装备简陋的地方部队,长期以来,这支部队在国民党体系中被视为“杂牌军”,甚至被讥讽为“六十熊”,可谁能想到,在朝鲜战场的冰雪中,这支部队竟用血肉之躯打出一条铁血之路,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滇军第六十军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他们参与了台儿庄战役,在这场决定中国抗战士气的关键战役中,六十军的云南兵们身穿草鞋,手持老旧步枪,与日军的精锐部队展开激烈搏杀,没有坚固的战壕,他们就趴在水田里对射;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和大刀展开肉搏,战后,滇军阵地上横七竖八地堆满了日军尸体,连敌军的战报中都罕见地记录了这支“地方军的强悍”,然而,尽管他们立下赫赫战功,在蒋介石的奖赏名单中却几乎没有他们的名字,所有嘉奖都优先给了嫡系部队,滇军的勇敢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只换来了更多的冷眼。 抗战胜利后,六十军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在这里,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1946年,六十军在海防港准备渡海时,士兵们的腰间挂的不是弹药,而是普洱茶饼,用来充饥,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补给极其匮乏,到了东北,气候寒冷,物资短缺,六十军士兵冻得瑟瑟发抖,却只能靠绑腿布裹紧肚皮御寒,而与此同时,其他中央军部队却能吃上白面馒头,坐在卡车里呼啸而过,六十军不仅被放在最危险的阵地上充当炮灰,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障,这种差别待遇,使得士兵们心中积满了怨愤。 1948年,长春被围,六十军驻守城内,物资断绝,城中饥荒蔓延,士兵们开始煮皮带、啃树皮,甚至有人饿死在破庙里,军长曾泽生尝试向国民党上级求援,却只得到了冷漠的回应,那句“杂牌军就该有杂牌军的样子”,成为压倒他们最后一根稻草,同年10月17日,曾泽生带领六十军在长春起义,宣布投向中国共产党,这一次选择,不仅决定了这支部队的命运,也在东北战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起义之后,六十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曾泽生仍担任军长,但部队内部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解放军在政治思想上对他们进行了系统教育,干部们和士兵同吃同住,打破了等级隔阂,许多士兵第一次感受到被平等对待,也第一次清楚了自己为何而战,在一次次诉苦大会上,许多人流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苦,而是因为找到了信念,过去,他们为长官卖命;现在,他们为自己、为百姓、为这个国家而战。 思想上的转变带来了战斗力的提升,新中国成立后,第五十军南征北战,参与了解放鄂西、成都等地的重要战役,表现出色,迅速成长为一支具备现代战斗素养的部队,然而真正让这支部队名声大震的,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 第五十军作为首批入朝的部队之一,初到战场时并未被赋予重要任务,其他志愿军部队对这支“起义部队”仍心存疑虑,认为他们可能不堪大用,因此,最初第五十军多被安排执行清扫战场、押送俘虏等辅助性工作,然而,这支部队早已憋足了一口气,他们渴望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硬仗,来彻底撕掉“杂牌军”的标签。 这个机会在第三次战役中到来,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里,第五十军的士兵用绑腿布结绳攀爬冰雪山坡,顶着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猛烈冲锋,硬是用步兵打垮了机械化部队,在白云山阻击战中,他们面对美军七天七夜的狂轰滥炸,阵地始终未被攻破,一位炊事员在左眼被打穿后,仍坚持用另一只眼睛为机枪手指引目标,这场战斗中,志愿军共毙伤美军3000余人,第五十军同样伤亡惨重,但没有一个阵地失守。 真正让第五十军声名远扬的,是汉江阻击战,这场战役中,美军采用“磁性战术”试图切断志愿军后勤,诱敌深入再集中反扑,志愿军总部决定派出最能打硬仗的部队进行阻击,最终选中了三十八军和第五十军,这既是挑战,也是对第五十军的一次正名机会。 战斗打响后,美军的空中打击和炮火几乎没有间断,第五十军的阵地被一次次摧毁,却又一次次被重建,有的阵地被轰平三次,士兵们就用战友的遗体当掩体继续战斗,有的连队在打光所有子弹后,展开了白刃战,有的士兵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场战斗原计划坚守十天,第五十军却整整坚持了五十天,在这期间,多个连排被打光,营长牺牲,团长顶上,团长牺牲,师长继续指挥,直到最后一个阵地守到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