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位地主在敌人谈话时,趁机放走了被绑在树上的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地主被捕并判了死刑,在临刑前,他大声喊道:“把我当年救过的地下党找来,替我作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的一个深秋夜晚,张家庄的老地主张德顺坐在自家的堂屋里,眉头紧锁,院子外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和醉醺醺的笑语,那是保安团长王继武又在大摆酒席,这样的声音,他已经听得太多了。 张德顺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家里有八百亩良田,但与其他地主不同,他为人低调,从不参与政治纷争,在乡亲们眼中,他是个怪人,每逢年节,他都会在村口支起粥棚,接济贫苦百姓;遇到村里娃娃想读书却交不起学费,他也会偷偷资助。 然而今晚,他内心无比煎熬,几个时辰前,他看到保安团押着一个年轻人进了村,那人浑身是伤,却依然昂着头,目光坚定,张德顺一眼就认出,这是个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此时的豫南大地,正处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国民党保安团如同恶狼,四处搜捕共产党员,张德顺虽然是地主,但他心里清楚,共产党是真心为老百姓做事的,每每看到保安团的暴行,他都会暗自叹息。 夜色渐深,酒席上的保安团长和手下们已经醉得东倒西歪,借着月光,张德顺能看到他们歪在椅子上呼呼大睡的样子,守在柴房外的两个哨兵也摇头晃脑,显然已经困意十足。 张德顺的心跳得厉害,他知道,一旦保安团长酒醒,那个年轻人必定会遭受非人的折磨,他在堂屋里来回踱步,手心全是冷汗,他是地主,按理说不该管这闲事,可是看到那个年轻人坚毅的眼神,他实在不忍心袖手旁观。 深更半夜,张德顺终于下定决心,他悄悄起身,从厨房摸出一把锋利的柴刀,借着夜色的掩护,蹑手蹑脚地向柴房摸去。 此时的柴房内,年轻的地下交通员李建民被绳索紧紧捆绑,他知道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但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组织的情报落入敌手,他努力活动着手腕,想要挣脱绳索,却只是让伤口更加疼痛。 张德顺屏住呼吸,绕过熟睡的哨兵,轻轻推开柴房的门,月光从门缝里漏进来,照在李建民身上,张德顺不敢耽搁,立刻蹲下身,开始用柴刀割断绳索。 这一个举动,不仅关系到一条人命,更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普通人对善良与正义的坚守,张德顺清楚,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但他依然选择了伸出援手。 那把柴刀,不仅割断了捆绑李建民的绳索,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道闪亮的印记,它见证了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芒依然能够穿透重重迷雾,温暖人心。 1949年深秋,张家庄的批斗大会上人头攒动,昔日的大地主张德顺站在高台上,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他低着头,默默听着台下人们的控诉,那双曾经握过柴刀的手在微微发抖。 土改运动中,张德顺的八百亩良田成了最大的罪证,一份份账本被翻出,每一笔租子都被仔细核算,但奇怪的是,当地的贫农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张德顺年年开粥棚救济穷人,有人提起他暗中资助过多少孩子上学。 就在行刑前的最后时刻,张德顺突然抬起头,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出了一个惊人的往事:他曾在两年前救过一名地下党员,这个意外的陈述让现场一片哗然。 消息很快传到了信阳地委,此时的李建民已经是一名重要干部,当他听到张德顺的名字时,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骑马赶往张家庄,一路上,他换了两匹马,在六十里山路上奔驰。 李建民赶到时,张德顺还站在批斗台上,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这次换成了李建民去救他,李建民二话不说,卷起了左臂的袖子,那里,一道深深的勒痕清晰可见,这是当年被捆绑时留下的永久印记。 这个意外的转折让整个案件重新审查,张家庄的三十七户贫农主动站出来,按下红手印,为张德顺作证,他们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张德顺如何在深夜把粮食送到贫苦人家,如何偷偷帮助生病的乡亲。 最终,张德顺被改判为"开明士绅",虽然八百亩良田依然收归集体,但他获得了保留几亩自耕田的权利,后来,他还被安排到县里政协任职,不过张德顺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办公室里总是堆着他自己种的红薯和农书。 李建民在日后的岁月里,常常来看望张德顺,两个曾经在生死关头互相救助的人,会在张家庄的老槐树下小坐,他们很少提起当年的事,但那把救命的柴刀,却永远镌刻在了两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