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牺牲,送葬途中遗体竟两次从车上跌落,护士郑英察觉异样,

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牺牲,送葬途中遗体竟两次从车上跌落,护士郑英察觉异样,决定查看棺袋,结果当她打开塑料袋那一刻,眼前的一幕令人后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李陶雄成了一名“烈士”,并且二等功的勋章和烈士证书已经下发,远在湖南郴州老家的亲人,也收到了部队的阵亡通知。 按照规定,他在广西边境战场上的遗体,被装进塑料棺袋,准备运往后方安葬,一套标准的战场阵亡流程走完,只等入土为安。 可谁也没想到,这具官方认证的“遗体”,在路上出了点意外。 事情要从7号高地那场惨烈的冲锋说起,作为尖刀班班长,李陶雄经验丰富,战斗中,他看见一枚炮弹奔着一名新兵飞去,想都没想就扑了过去。 在爆炸过后,战友安然无恙,李陶雄自己却被炸得血肉模糊,不省人事,前线的卫生员赶来一摸,呼吸、脉搏全无,当场判定:牺牲,战友们流着泪,将他抬下阵地,送上了开往后方的卡车。 然而,就在崎岖的山路上,怪事发生了,颠簸中,装着李陶雄的棺袋第一次从车上滑落,大家没多想,只当是没固定好,抬上去继续走,可没开多远,这只装着“烈士”的袋子,又一次掉了下来。 这下,随车的护士郑英心里犯了嘀咕,两次掉落,也太巧了,她坚持要打开看看。 这一看,她也说不清哪里不对劲,但直觉告诉她,眼前这个人不太像一具尸体,阵亡多时的士兵身体会冰冷僵硬,可李陶雄的身体非但不僵,似乎还带着一丝活人的温热,郑英大胆伸手一探,竟摸到了极其微弱的脉搏,他,还活着! 这个发现,把一场葬礼硬生生扭转成了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当消息传回指挥部,部队立刻调来直升机,将李陶雄火速送往南宁的303医院。 当医生们撬开他的嘴,发现里面塞满了泥土,这是当时卫生员为了防止他“死后”面容扭曲而做的处理。 而李陶雄身体的状况,更是让见惯了生死的医生都倒吸一口凉气:体内近200块弹片星罗棋布,多处紧挨着心脏和肝脏;高烧近40度,伤口严重感染,甚至已经生了蛆。 这人还能活吗,谁的心里都没底,治疗方案只能用最笨也最稳妥的“蚕食式”办法,从6月11日开始,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从他腐烂的伤口里捉蛆,两天就清出近百条,直到21号才算彻底弄干净。 紧接着,就是一场场漫长的手术,医生们轮番上阵,在高温的手术室里,一点点从他身体里剥离弹片,期间,李陶雄的高烧和炎症反复发作,好几次手术都因他生命体征告急而被迫中断。 更惊险的是,为了防止感染扩散,医生曾建议截去他的左臂,可就在这时,昏迷中的李陶雄竟有了意识,他用尽全身力气,表达了“不截肢”的意愿,而接下来的清创,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挺了过来。 而经过前后50多次手术,医生最终取出了56块弹片,但仍有一百多块因为位置过于凶险,只能永远留在他体内。 直到中弹78天后,李陶雄终于彻底苏醒,他缓缓睁开已经失明的左眼和视力模糊的右眼,看着围在床边的医生护士,用微弱又沙哑的声音,问出了第一句话:“阵地,守住了吗?” 这让在场的人,瞬间红了眼眶,1986年,这位“死”过一次的战士,带着一等功臣和三等残疾军人的身份退役返乡。 并且李陶雄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索取什么,而是在干休所里安静休养,积极地面对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0.5,以及体内上百块弹片随时可能带来的风险,比起那些永远留在南疆的战友,他觉得自己足够幸运。 回过头看,李陶雄的生还,是一连串偶然与必然的交织,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才算是真正的决定性瞬间? 是那个草率的死亡诊断,是那两次看似寻常的滑落,还是护士郑英那份不合时宜的“多事”,亦或是李陶雄自己那句“不截肢”的顽强意志? 但或许,根本没有单一的答案,这场生命的奇迹,恰恰是战场上的混乱、程序上的疏忽、一个普通人的直觉、一群医生的执着以及一个士兵的本能,共同拧成的一股力量,硬生生把人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 它告诉我们,在绝对的绝望面前,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韧性,有时真的能创造出规则之外的奇迹。 【信源】澎湃新闻——致敬!光荣在党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