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沙家店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满脸疲惫地对李银桥说:“你去想想办法,帮我搞一碗红烧肉,我想吃肥一些的。”李银桥听到这些,忍不住红了眼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沙家店战役大捷,胜利的消息冲散了西北黄土高原指挥部里多日的压抑,一片欢腾中,毛主席却把卫士长李银桥叫到身边,轻声说:“银桥,去帮我搞碗红烧肉来,要肥点的。” 当李银桥一听,眼眶先红了,这要求太突然,也太不寻常,就在几天前,国民党精锐部队还气势汹汹地压向陕北,企图一举掐断革命根据地的命脉。 为了抓住战机,毛主席已经带着指挥部三天三夜没合眼,累了就靠大口的浓茶顶着,吃饭更是随便扒拉几口冷饭。 然而,李银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怎么劝都没用,主席的心里,装着整个西北战场的生死棋局,他知道,这一仗输了,陕北就完了;可一旦赢了,整个战局就能彻底翻过来。 终于,抓住了敌人两路兵马尚未合拢的空隙,果断设下口袋阵,在沙家店痛击敌军主力。 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险仗,枪炮声从早到晚响彻山谷,西北野战军硬是凭着一股狠劲,把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整编第36师打得溃不成军。 当捷报传来,指挥部里的人总算松了口气,几天几夜的疲惫仿佛都被胜利的喜悦冲走了,而毛主席,这位最高指挥员,在确认了战果,看着沙盘上彻底扭转的局势后,给自己要的“庆功宴”,竟然只是一碗红烧肉。 要知道,毛主席平日里对吃穿最是不上心,战士们在前线啃干粮,他后方的伙食标准就绝不高一分,好东西来了,也总是先紧着别人。 所以,当主席主动开口,而且点名要吃“肥点的”红烧肉时,在场的人都明白,主席这是真的累到极点了。 并且连续几天几夜高强度的用脑,耗尽了他的心力,他需要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给自己补充一点能量,也算是一种犒劳。 然而,李银桥没耽搁,立刻跑去找炊事员高经文,高经文知道主席不爱吃酱油,便没按老法子做,而是用白糖细细地炒出糖色,再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放进去,小火慢炖,很快,一股浓郁的肉香就飘满了整个院子,肉炖得油光锃亮,肥而不腻。 当这碗红烧肉端上桌,毛主席深深吸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满足感,他夹起一块,细细地嚼着,吃得不快,但很香。 这是主席三天来第一顿安安稳稳吃下的热饭,李银桥在旁边看着,心里五味杂陈。 这在国民党那边,高官们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打了败仗也不耽误笙歌,而这边,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最高统帅的愿望,不过是一碗家常的红烧肉。 这种对比,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口号都更有力量,主席吃完,感慨了一句:“这个味道好久没尝过了。”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个领袖极度的自律和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决心。 所以,这碗红烧肉吃的到底是什么? 它当然是打了胜仗后,对极度疲惫的身体的一点慰藉,但进一步看,它更像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告诉所有人,胜利来之不易,即便庆祝,也不能忘本。 它也承载着毛主席的一个朴素愿望,他曾说,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每个人都能想吃肉就吃肉,这碗他“犒劳”自己的红烧肉,恰恰是他为之奋斗的那个未来的一个缩影。 这碗肉,吃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精神上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它深刻地烙印在那个年代的历史中,提醒着我们,那些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伟人,是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怀揣着何等坚定的信念,才最终赢得了天下。 【信源】:毛泽东与红烧肉2003.12.26安徽在线-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