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毛主席的霸气果然名不虚传,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毛

毛主席的霸气果然名不虚传,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毛主席想了想说:“就鸣二十八响。”当时世界礼炮的鸣响通常为21响,这是惯例,但毛主席并不想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来,因为他老人家从骨头里就蔑视这些“世界惯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在北京城里弥漫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一个新国家即将诞生,开国大典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了外界窥探其决心的窗口。 就在典礼前夕,一个关于礼炮的问题摆上了桌面:究竟该鸣放多少响,国际惯例是21响,一个通行已久的标准。 然而,毛主席给出的答案,却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这个决定看似微小,却毫不客气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中南海的灯火几乎一夜未熄,毛主席的办公室里文件堆得像座小山,他时而圈阅,时而批注,处理着开国大典的最后筹备工作。 直到清晨六点,天才蒙蒙亮,主席才放下笔,熬了一个通宵,警卫员都看在眼里,周恩来得知后更是急得直接打电话过来,叮嘱务必让主席休息,因为下午两点有会,三点还要登上天安门城楼,身体可不能垮掉,在这时毛主席才回屋小憩片刻。 到了10月1日中午一点,主席便起床了,一反常态地快速收拾停当,那件后来广为人知的中山装,找王府井从法国学艺回来的师傅量身定做的,穿上身显得格外精神。 并且快步行至勤政殿,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亲眼见证了每一位委员的庄严就职,会后,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乘车前往天安门,此刻的街道异常安静,但空气中那股山雨欲来的磅礴气势,谁都能感受到。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礼炮到底该鸣多少响,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21响是最高规格的致敬,源于早期海军鸣炮示意的传统,后来演变成了国际外交礼仪,筹备期间,确实有人提议就按21响来,这样既符合国际惯例,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猜疑。 可是,毛主席不这么看。他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没必要非得看着别人的规矩办。 当周恩来正式请示时,毛泽东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就鸣二十八响!” 为什么是28,这个数字,答案不在任何一本国际礼仪手册里,而在中国共产党过去28年的历史中。 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国,整整28年,这28年,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历史,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爬雪山过草地,到浴血抗击日寇,再到解放战争的硝烟。 这每一年都浸透着牺牲,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21响,是别人的礼仪;而28响,是中国人对自己过去28年奋斗的总结与交代。 这不仅是对所谓“惯例”的直接无视,更是向全世界发出的清晰信号:从今天起,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说了算。 这份底气,也不止体现在礼炮的响数上,细看典礼的安排,处处都是精心考量。 并且礼炮阵地一共部署了54门大炮,这个数字象征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54个单位,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和各阶层的空前团结。 为了让28响礼炮精准地在五星红旗升到顶端的2分零5秒内完成,炮兵部队经过了无数次演练,将每一次鸣放的时间间隔,严格控制在4.5秒,为了确保升旗万无一失,旗杆甚至准备了电动和手动两套系统。 更进一步看,阅兵仪式上还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飞机带实弹飞行,这在任何国家的庆典上都极为罕见。 这既是对空军战斗力的一次直接展示,也是对任何潜在破坏势力的一种强力震慑,所有这些细节,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这个新生的政权,从第一天起,就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与严谨。 直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空,28响礼炮如约而至,声声震天,毛主席站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无数人热泪盈眶。 正如周恩来对毛泽东通宵工作所评价的,这是一场“高效率的疲劳战”,这28响,不仅是为新中国的诞生献上的礼赞,更是为过去一个世纪的屈辱与抗争画上的句号。 它仿佛在说,那个需要看别人眼色行事的时代,结束了,从今天起,我们自己走自己的路。 【信源】澎湃新闻——【党史1000问】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放28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