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明朝的禁海和通海思潮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后,诸强争雄,他在江浙闽一带,受到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的挑战,曾下令“片板不许下海”,于是海禁成了明朝的基本国策。 但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受到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影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来到东亚,进行海上贸易,于是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 他们公然违抗明朝的海禁命令,私自出海,甚至勾结“番鬼”、“倭寇”,诉诸武力。而在明朝官场,朝野上下,从京城到地方,也围绕着海禁政策,形成了对立的“通海论”和“禁海论”两种思潮。直至明朝末年,它的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斗争不断。 直到明朝最后天崩地裂,清朝统治者从关外东北跟着八旗铁骑席卷全国,在先后打败了南明集团、郑氏集团,抵抗住了荷兰等西方早期殖民者对中国沿海的无理要求后,至清朝初期的通海思潮才从理论到实践归于沉寂。 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兴起的通海思潮,以致抗拒海禁的武装斗争,终究带有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明清两朝的封建统治者,可以在中国东南沿海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一道坚固壁垒,但大航海时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向历史的潮流,可百转千折,却持续发展,终究汇聚成时代的主流。直到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到了19世纪中叶,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海禁思想最后还是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