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明代的书院 书院制度盛行于宋元。明朝建立后,从中央到府县,皆设立官学,书院随之衰落。至明中期正德嘉靖朝,阳明心学活跃,受王守仁、湛若水等人的推动和影响,书院制度再次在江浙、湖广一带兴起。新兴的书院对明朝中后期的教育学术、文化传播及朝堂政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代中叶各地的书院兴起,虽有各自原因,种类也多,但大致可分为讲会式书院和精艺式书院。讲会式主要是针对当时官学弊端,士人片面追求功名,不重教育治学和身心修养。 讲会式书院通常选址于风景秀丽之所,学子专心进学,陶冶情操。如湖南的平山书院、常熟的文学书院。在收录学生方面,可选择儒学生员,也可聚“四方之愿从者”,不拘一格,习礼其中。 在学习内容方面,讲求身心自我体验,阐扬理学观点,弥补科举制度之弊。“反求而得其本心”,身体力行,意在造就有用之才。经费方面多由官府出资,也有个人捐助。尽量提供经济保障,有良好学习环境。 精艺式书院主要是弥补地方上儒学教育之不足,入学者仅限府县生员。按现在的说法,有些像基层的县城一中,多年鲜有中举者。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一些地方官选择精艺式书院,为的是多出科举人才。如莱州之东莱书院、济南之湖南书院。 这种书院多有严格的教学规划,有严格的科考制度,每月都有考试,奖励优等的教授和生源。所以精艺式书院管理严格,生员“鸡鸣即起,击鼓升堂”,离开书院必须请假携带腰牌。 当然,为了弥补从前的官学脱离实际,也要求生员通晓天下大事,但办学主要目的还是督促生员取得功名,也就成为地方官的平时业绩。相当于现在考上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