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25日晚,在押送彭总去北京的列车上,有人问彭总;你坦白,毛岸英同志是怎样被谋害的?一句问话刺的老帅心痛。 1966年12月25日的那个冬夜,北京开往成都的列车上,一位身材健硕的老人被数名反对派押解。 他佝偻着身躯,沉默地看着车窗外闪过的夜幕,车厢内显得静默而压抑,寒意在空气中徘徊,但最寒冷的,或许是那久经风霜的心。 曾经叱咤风云、威慑敌胆的“彭大将军”,此时陷入了个人命运的最低谷。 有个小将打破了窒息般的沉寂,却将一把无情的刀插进了这位老人的胸膛。 那句刺痛灵魂的问题涉及了彭总人生中最深处的伤疤:“你坦白,毛岸英是怎么被害的?” 彭德怀微微抬起了头,目光里瞬间划过一抹复杂,他并没有答话,只是闭上双眼,似是试图压抑翻涌的痛楚。 他知道,无论此时他作何回应,世人的误解自始至终都难以完全消解。 1950年的11月25日,朝鲜半岛的战火正燃得炽烈,志愿军总部一座简单的木屋内,毛岸英同志自愿从上甘岭战场调回后方协助参谋工作,当时正埋头整理作战电报。 上午11点左右,空袭的警报骤响,电光火石之间,美方的B-26轰炸机从天际俯冲而下,投下几颗凝固汽油弹。 燃烧的火光吞没了一切,岌岌可危的总部再也无法掩护所有人,最终未及撤离的毛岸英与另一名参谋倒在熊熊烈火之中。 两人牺牲后,遗体因严重烧毁而几乎无法辨认,只能凭他常携带的物品确认身份。 毛主席失去这位长子的消息,没有迅即宣扬,而只是深埋于心。 当时彭总是志愿军总司令,战事的指挥和调控全部经由他之手,身上扛着巨大的责任。 毛岸英的惨烈牺牲,不仅令毛主席痛彻心扉,也让许多党内领袖深感惋惜。 悲剧背后,针对彭德怀的种种疑问甚至指责却悄然流传开来。 有人质问他的职责,认为毛岸英的离去是因为他未对后方保护措施进行妥善安排,更甚者,少数人捕风捉影,竟将彼时甲级战犯的国际活动与毛岸英之死牵扯在一起。 一时间,关于毛岸英同志的悲剧解读多如流言,而彭德怀始终未进行直接辩护。 1966年,剧变之下,彭德怀再次卷入历史的洪流。 那年他已赋闲多年,但从未停止对国家未来的关切,1965年,毛主席安排他再次出山,负责三线建设工程。 但就在当时,反对派人士对其颇具敌意,将种种不实的罪名堆加到这一将军身上。 在反对派的煽动下,彭德怀被指责在庐山会议上提出的各项异议是“反对领袖”的行为,同时他还被诬称与外界势力有勾结。 甚至于,还将毛岸英同志的死诬陷于彭总身上,指控是彭总谋害了他。 面对歪曲的事实,彭总并无惧色,却依然心痛万分。 真正让他痛苦的,确实还是因为毛岸英。 毛岸英在当时坚持留于作战办公室,即便彭德怀派人一再催促强制撤离,也难以避免整个司令部暴露在敌方空袭打击之下。 志愿军总部位于隐蔽的山地,但通讯联络设备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暴露其存在位置,而美军对志愿军的行动拥有高空空中侦察的绝对优势。 正因如此,无论是谁坐镇指挥,其结果几乎都是无法逆转的。 主席对于毛岸英之死的黯然承受也许从未流于表面,但作为当年的指挥者,彭德怀无法回避。 他知道自己并无过错,可老友失去了至亲至爱,他却无法提供任何实质的安慰……这份情债,一直是彭总的心结。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