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从太湖河网小县城发展为国家级太湖大都市的过程。 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县城至今已有2227年了;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无锡城“生长”是十分缓慢的。 无锡城区的古代一直维持着“乌龟壳”模样的江南水乡小县城格局;市区交通主要依靠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的大小船只,所以无锡的古代没有几条像样的道路,只靠村道与村道的相互衔接,遇到河道靠少量的桥连接或靠摆渡船过河。 无锡第一次大规模扩張在清末到解放前的30多年中。 主要靠沪宁铁路贯穿锡城后;汽车也出现了,锡沪、锡虞、锡澄、锡常的公路的出现,纵横交叉的大路多了,而且桥也更多了。 市内的火车站南北两面日益繁荣,沿运河两岸出现了新的建筑和道路,民族工商业大发展,荣氏等各家针纺织、缫絲、粮食加工、机械金属加工等企业在运河岸边茁壮成长,看到火车站、大洋桥、马路上的人来人往一片繁荣,“小上海”的称呼也出现了。 第二次大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大跃进年代大办新厂、子厂,城南大办钢铁出了个无锡钢铁厂和金属加工企业,城西河埒口的空白地区也占满了商务大楼和生活住宅。 第三次大发展还是在最近20多年,靠现代高速立体的快速路、高架桥构建並且打通惠山、太湖边隧道的市区大通道,城区面积从100多平方公里扩张到300多平方方里,到如今已达1600余平方公里。 目前已进入第四次大发展时代,太湖隧道、过江隧道的高铁、地铁连接江阴、宜兴两个城市副中心,国务院批准的2035年规划实现后,建成区面积又会扩展,南到太湖南岸、北到长江北岸,无锡将建成长三角的枢纽中心,无锡将是实实在在的太湖明珠、必将建成耀眼闪光的国家级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