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小上海”,看《新无锡报》《申报》两句话。 1915年8月24日无锡《新无锡报》文章中出现:无锡“小上海”者也! 1917年7月20日上海《申报》报导:“近年无锡社会踵事奢靡,摹仿海上繁华,色色俱备,时有“小上海”之目”。 这两则史料之表述如下: 无锡人所称小上海者也!这是当时无锡媒体首次明确使用“小上海”称谓,语气带有本地认同的宣告意味。 “所称”两字说明此时“小上海”已在无锡民间有一定流传,报纸作为地方舆论载体,将这种说法正式文字化,体现了本地对“与上海相似”的自我认知。 1917年7日20日上海《申报》的表述,这是外地(上海)媒体对这一称谓的首次记载,视角从”本地自称”转向“外部观察与认可”,标志着“小上海”的说法从无锡扩散到更大范围。 关于对《申报》的古文解读如下: 1.“近年无锡社会踵事奢靡”: “踵事”指沿袭、接续某事並加以发展, “奢靡”此处非贬义,而是指当时无锡社会风气从传统保守转向追求近代化的消费与生活方式(如新式商铺、娱乐场所兴起等)。 含义:指当时无锡的社会在生活方式、商业形态等方面真在不断向“繁华”演进,不再是传统小县城的朴素面貌。 2.“摹仿海上繁华”: “海上”是近代对上海的常用代称,上海临江靠海为通商巨埠、工厂林立、商业发达、娱乐多元等等繁华。 含义:无锡主动借鉴上海的民族工商企业兴起、商业发展模式、城市建设等等,主动向上海靠拢。 3.“色色俱备”含义:为无锡城中各事物已有新的发展,厂商企业突飞猛进、铁路公路齐上、新式学堂开学、文娱话动众多,巳像上海那样跨上现代城市发展的兴旺之路。 4.“时有小上海之目”含义:指有识之士对无锡的发展已逐渐形成有“小上海”之称的共同看法。 两则史料共同证明,“小上海”之称並非凭空而来,而是无锡近代化进程中以上海为模板的历史事实,既体现了无锡人民的自豪感,也得了当时全国舆论中心(上海)对无锡是“小上海”的认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争着到中国抢地盘、划租界、贩鸦片、做生意,中国的详务运动戛然而止;当时大量洋货冲进中国,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他们想:外国人可以到中国来赚钱,我中国人就在中国,条件比外国佬更方便,为啥有钱不去赚? 上海开埠了,不但上海民族实业家看到机会来了,无锡的民族实业家也跟上了,抢先一步在上海滩建起近代化的厂商、娱乐、文化等都发展起来了;民国时期上海的实业家中有137位是无锡人。 无锡人跟着上海人在上海可以发财,无锡有很多有利条件,鱼米之乡本来就是米码头、蚕桑农家养蚕缫絲可出口,早已是絲码头,用无锡的有利条件在无锡也可以发财。 1895年无锡的杨宗濂、杨宗瀚的勤业纱厂在黄泥头河对面的丁村浜出现了,荣宗敬、荣德生的茂新麵粉厂,周舜卿的裕昌絲厂在运河边上出现了,跟着榨油厂在大洋桥运河边上也出现了…… 工厂的起步必须供电有来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可解决、进销批零商售跟上、城市道路改畅、人文娱乐紧紧跟上。 1905年沪宁铁路无锡段通车,铁路的发展,锡沪 、锡澄、锡宜、锡虞、锡常的汽车运输也络续开通;钱庄、堆栈、山货行、布行、百货贸易场…… 水路更不要说了,无锡本来就在太湖边,既通长江又通运河,既能南下北上又能西进东沏,水路四通八达,沿水道码头、货棧越来越多。 无锡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成为长三角的天然交通大枢纽。 特别是无锡的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都在一起,所以火车站南片的大洋桥、大马路、万前路、交际路、汉昌路、太平巷一带及北片的周山浜地区等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推背而行。 在上海可发财,在无锡按上海的办法也可以发财; 上海开埠后市埸的五光十色,无锡跟上海也耒一个五光十色,屋顶花园、电影院、弹子房、跳舞厅…… 无锡在1920年共有4700多家工厂、作坊、店铺、商号。 机器缫絲年产66.51万公斤,是全国最大的真絲出口基地; 无锡在抗战前就有29家棉纺织厂,纱锭占江苏42.4%,布机占57%; 1925年11月1日英文《密密勒氏评论报》刋登《无锡——中国匹慈堡》一文全面介绍了“无锡工业发展状况”。 1930年民国工商部命名无锡为“全国工商模范区” 由于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娱乐发展,无锡书码头、戏码头也应运而生,吉祥桥旁的庆仙戏院、大洋桥堍的新世界游艺场、太湖厅舞厅、4家厂播电台、14家戏院、3家游艺场,包括听书埸在内共有近万个座位。 京剧名角孟小冬、周信芳、尚小云不断在无锡登场。 无锡人自赞“小上海”就这样发生了! 上海人到无锡白相,从火车站出来,经大洋挢,通汇桥到北大街、再到北圹大街三里桥米市再到江阴巷; 或者火车站出来走大马路、吉祥桥、光复门、公园路、崇安寺、观前街; 或直上太湖看山水风景后观龙船比赛。 上海人连连称赞“小上海”真嗲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