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唯独在我们中国,电商彻底干趴了实体店?这么说吧,同样的东西,网上卖300,实体店卖800,就问你买谁的?欧美国家的人,有大把时间逛商场,而我国有很多人一天工作超10小时,动不动就是996、白加黑,哪有时间逛实体店?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同样一款国台国标酒,线下实体店标价320-350元一瓶,可在拼多多、京东这些平台上,618大促时只要263元左右,直接便宜了将近三分之一。 更夸张的是国台十五年,市场指导价1499元,线上实际成交价才543元,四折都不到。 这种价格差距是咋来的,实体店得交房租、付人工、囤库存,光北京王府井的商铺租金,一平米一天就得好几百块,这些成本都得摊到商品价格里。 而电商平台没了这些负担,直接从厂家拿货,中间环节能省掉七八层,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像某品牌水龙头,实体店卖15元,网上2.5元还包邮,这种差距搁谁谁不心动? 正是这种价格差距,把实体店的利润空间压缩得死死的。 就拿白酒行业来说,线下经销商原本能赚个30%的毛利,现在被电商这么一搅和,利润直接腰斩,有些小经销商甚至只能赚个5%,连房租都顾不住。 再看传统商超,永辉超市2024年预计净亏损14亿元,联华、中百这些区域性龙头也亏得厉害,核心原因就是电商和折扣店抢了生意,客流量大幅减少。 实体店要是不降价,根本没人买;可一降价,利润就更薄了,陷入了恶性循环。 而且咱中国人的工作性质,正好和电商的模式完美契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咱企业员工周平均工作时间是48.5小时,相当于每天得干9.7小时,要是赶上996,一天工作12小时都是常事。 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哪还有精力去逛实体店,下了班累得只想瘫在沙发上,打开手机点点屏幕就能买东西,多方便。 反观欧美国家,人家实行的是40小时工作制,很多人下午四五点就下班了,周末还双休,有大把时间去商场慢悠悠地逛。 像美国梅西百货,虽然前几年受电商冲击,但这两年通过提供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客流量又慢慢回升了。 这就是因为人家有时间享受购物过程,而咱们更看重效率。 说到效率,就不得不提移动支付和物流,现在咱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超过86%,买菜、打车、交水电费,干啥都能用手机搞定。 你去菜市场买个菜,卖豆腐的大爷都支个二维码,找零都省了。 这种便利性让线上购物的门槛变得极低,掏出手机就能下单。 再看物流,顺丰的大件快递能做到“跨省最快7小时签收”,京东的“次日达”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城市。 6月份的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4.7%,业务量预计超950亿件,农村地区的快递网点也越来越多,内蒙古、西藏这些偏远地方的老百姓,也能快速收到网购的商品。 这种速度和覆盖范围,实体店根本比不了。 你在实体店买个冰箱,可能得等好几天才能送货,可在网上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家。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商就没这条件,美国地广人稀,物流成本高得离谱。像亚马逊的快递,就算是Prime会员,很多地方也得2-3天才能送到,偏远地区更是得等上一周。 而且美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远不如咱中国,很多人还习惯用信用卡,支付流程复杂不说,还得担心信息泄露的风险。 再加上美国的人工成本高,快递员的工资比咱中国高好几倍,这就导致美国电商的价格优势不明显,很多商品线上线下价格差不多,消费者自然更愿意去实体店体验。 不过话说回来,欧美的实体店在服务和态度上,确实有一套。 比如英国的Space NK美妆店,会根据顾客的肤质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还能免费试用;美国的丝芙兰打造沉浸式门店,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还能体验美容服务。 这些服务是电商暂时替代不了的,但咱中国的实体店也在想办法转型,像胖东来,通过极致的服务和商品质量,2024年销售额达到169.64亿元,逆势增长。 这说明实体店只要抓住自己的优势,还是能活下去的。 这么看来,中国电商的崛起,还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咱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勤劳肯干的老百姓,有发达的移动支付和物流体系,这些都是电商发展的沃土。 而实体店要想不被淘汰,就得从服务、体验、供应链这些方面下功夫,和电商形成差异化竞争。 毕竟购物不仅仅是买东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