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术胜利到战略威慑!乌克兰游击队如何改写俄乌战争剧本? 乌克兰游击队的破袭战不仅带来战术胜利,更在战略层面重塑了俄乌战争的走向。 “经济绞杀”与“心理瓦解”并行: 扎波罗热铁路被炸后,俄军前线部队的弹药补给延迟长达两周。俄媒承认,克里米亚驻军因燃料短缺被迫减少攻势。 莫斯科铁路枢纽瘫痪引发俄罗斯国内“民生危机”,伏尔加格勒居民表示:“原本三天能到的面包,现在一周都买不到。”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与舆论压力加剧。美国智库ISW报告指出,乌克兰游击队的行动已削弱俄罗斯“控制力”,迫使普京不得不将更多资源用于“清剿”而非进攻。 美国与欧洲的“幕后推手”: 美国通过“乌克兰抵抗中心”(URC)向游击队提供资金和装备,甚至默许其对民用目标的袭击。 欧洲军工企业(如捷克Excalibur Army)在乌克兰就地生产武器,为游击队提供实战化装备。 俄罗斯的“反游击困境”: 俄军试图通过“清剿+封锁”打击游击队,但乌克兰的“分布式抵抗网络”(地下特工、分散式武器库)使其难以彻底肃清。 乌克兰的敌后破袭战正在重塑俄乌战争的走向。此前,俄罗斯曾试图通过“闪电战”快速占领乌克兰,但如今,面对乌克兰的“非对称反制”,俄军不得不陷入“持久战”泥潭。而随着铁路枢纽被炸、炼油厂遭袭,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正逐渐暴露其脆弱性。 2025年6月,乌克兰国防情报局联合游击队对萨拉托夫州的一座关键炼油厂发动袭击,该炼油厂为俄军前线提供80%的燃料供应。短短五天内,扎波罗热铁路两次遭炸,火车头被毁,俄军后勤运输几乎陷入停滞。有分析指出,乌克兰的“破袭战术”已从“点对点打击”升级为“系统性瘫痪”。 专家解读: “敌后破袭战的持续升级,意味着俄乌战争正从‘军事消耗战’转向‘经济绞杀战’。俄罗斯若无法恢复关键基础设施,其战争潜力将被彻底掏空。” “乌克兰的破袭战已从‘战术层面’上升至‘战略层面’。它模糊了军事与政治、个体与国家的边界,让大国博弈的代价从战场延伸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