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党建引领强根基健康服务践初心
新都区人民医院全面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显微镜下,为患者手术。
自助服务省时省心又省力。
“现在做检查不用反复排队,手机、自助机上就能预约时间!”在新都区人民医院自助服务区,市民刘女士一边在自助机上进行医保刷脸支付,并同步预约了CT和超声检查,一边展示刚收到的检查提醒短信,“以前得楼上楼下跑几趟,现在在自助终端上点几下,连检查注意事项都清清楚楚。”
作为新都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领头羊”,新都区人民医院正通过党建引领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服务升级的“攻坚清单”。从优化诊疗流程到下沉医疗资源,从创新健康科普到推动学科建设,医院用制度化的党建实践,将“红色基因”融入医疗服务全链条,让医疗更具民生温度。
筑牢党建根基
织密责任网络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新都区人民医院强化党建引领的关键一步。自2020年党委书记与院长分设以来,医院通过“三步走”战略,逐步明晰党委职责,为医院发展把准方向。首先,修订医院《章程》,将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核心职责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为医院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根本遵循。其次,完善议事规则,制定涵盖医院发展战略、人才规划、“三重一大”等重大问题的议事决策清单及前置审查程序,建立党委书记与院长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决策科学、民主、高效。最后,优化组织架构,独立设置党委办、组织人事部等职能部门,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制度层面夯实党建引领根基。
在党支部建设上,医院创新推行“支部建在学科上”模式,将党支部数量从27个扩充至41个,实现临床、医技科室全覆盖。这种模式打破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壁垒,让党员在业务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骨科为例,党员带头攻关微创技术,成功应用于多个复杂病例,推动科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结出了丰硕成果,医院成功创建省、市级医学重点专科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近三年每年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平均超15项,四级手术开展量年增长超20%,学科实力显著增强。
医院还积极“走出去”拓展党建资源。与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开展党建共建,以党支部建设为桥梁,搭建起学科建设交流平台,促进两地医疗技术与经验的互通互鉴;与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建立党建智库,借助高校理论优势,提升医院党建理论水平。此外,党委委员每月定期下沉科室,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调查研究、听取职工意见,及时解决科室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让党建工作真正扎根基层、服务一线。
围绕学习型、服务型、技术型党组织建设,各党支部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建设工作。目前,已成功打造出市级特色标杆党支部1个、区级特色标杆党支部1个,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为医院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
在优化诊疗流程方面,医院推动检查检验集中预约中心建设,患者通过手机就能预约检查时间,无需再楼上楼下反复排队,还能实时收到检查提醒短信,注意事项也一目了然。同时,医院开设延时门诊、节假日检验检查、周末体检等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此外,落实川渝地区22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与120余家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患者重复检查费用,切实缓解“看病贵”问题。
创新健康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都区人民医院深知,健康服务不仅要在院内做好,更要延伸到群众身边。为此,医院推出“健康大讲堂”和“万名医护走基层”活动,双管齐下,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每周四下午,新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都会准时响起“健康大讲堂”的开讲声。自2024年1月至今,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69期,惠及3500余人次。在内容呈现上,医院创新采用科普“三化”原则: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化语言,用“水管生锈”形容血管堵塞等,让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制作《糖尿病防治小剧场》等趣味动画,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群众关注;通过动态图解呈现复杂医学原理,实现科普“可视化”。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定制专属内容,为儿童设计“健康小卫士”动画,为职场人编排“办公室颈椎操”,为老年人讲解慢性病防治,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需求。数据显示,活动开展后,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从68%提升至87%,急救技能普及率从30%提高到65%,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万名医护走基层”活动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2025年二季度,医院医护人员深入基层,为居民开展白内障筛查、健康知识科普宣教、疾病防治知识讲解、现场问诊查体等服务,共测量血压180余人、测血糖100余人、为60余人进行白内障筛查、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去年9月25日,老年病科、康复医学科团队走进正因养老综合体,为200余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并定期回访,确保服务延续性。通过“村医初筛+家医随访+专科指导”模式,医院推动慢性病管理从“治病”向“防病”转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太方便了!”居民张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这些活动的认可与欢迎。医院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健康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激活发展动能
打造人才学科高地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都区人民医院创新备案编制机制,解决人才编制难题;通过柔性引才方式,聘请川大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22名专家担任学科主任和特聘专家,为医院发展注入高端智力资源。截至目前,医院研究生、高级职称人才较2018年改革前分别增长200%、54%,人才结构持续优化。特聘专家每月来院开展高难度手术,言传身教,带动科室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医院人才培育工程成效显著,已培养10名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中坚力量。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医院于2014年率先在区县级医院成立运营管理部,按照“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流程优化、绩效管理”四大职能,探索精细化管理新机制。通过开展病种收入结构分析、医疗项目成本核算与定价测算、细化院级绩效考核目标、完善绩效分配机制等举措,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及成本管控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6月,医院荣获2022-2023年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是全省唯一获此表彰的地方公立医院,成为县级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典范。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医院细分骨科、普外科等亚专业,建立胃肠肿瘤、泌尿外科肿瘤等7个肿瘤MDT团队,整合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同时,开设糖尿病、高血压等10余个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防-治-管”一体化服务。作为区级慢性病管理中心,医院通过“家医签约+专科支持”模式,实现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显著提升。“我们还计划开发‘智慧党建’平台,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委书记吴晓华表示。
从制度创新到服务惠民,从人才强院到学科升级,新都区人民医院以党建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医院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党建“红色引擎”持续驱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为区域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书写更加精彩的健康服务新篇章。文陈茜彭翼供图新都区人民医院
转自:成都日报